探索兩岸國際共同參與
“兩岸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國際共同參與”應是兩岸政治安排的三位一體。有關“兩岸和平協議”內容的討論,本人已經寫過相當多的論述,此處不再多論。有關“軍事互信機制”應有的內容,容本人以後再提。在這裡僅就“國際共同參與”提出淺見,以期拋磚引玉。此次會議並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細部論述,但是整個概念是否適宜,想聽聽各位的高見與指教。
國際組織的類型有諸多不同,有政府間的,也有非政府的:有專門性的,也有政治性的:有全球性的,也有區域性的。不同的國際組織自然也可以發展出不同的共同參與方式。
台北的國際參與是兩岸間敏感的問題。北京政府於1971年取代台北政府進入聯合國,取得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正當性。從此以後,台北很難或幾乎無法再出席由國家或政府所參與的官方國際組織。中華民國從聯合國的常任理事會員國一夕之間變成徘徊在聯合國門外的“非國家”,從國際政治來看,這就是權力政治的現實,但是從人民的情感來看,台灣的委曲感逐漸化為對中國的疏離感。1980年代末期,蔣經國過世以後,接任的李登輝已經沒有興趣與北京再爭正統或中國的代表權。從 1993年開始,台北開始以不同名義推動參與或加入聯合國的各種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