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哪一方較可能主動引發預防性戰爭,學術界的看法不一。吉爾平(Robert Gilpin)視預防性戰爭為一個正在衰弱的支配性大國面對一個崛起的大國時,最具吸引力的反應方式,當面對的選擇是衰落或是打仗,政治人物絕大多數會選擇戰鬥。⑩但是奧根斯基(A. F. K. Organski)與古格勒(Jacek Kugler)則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對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而言,也會發動一場戰爭,早在他們具備了與主要國家抗衡的力量之前,就發動了對主要國家的戰爭。11在他們看來,發動戰爭是邁向強權的重要手段。
從世界近代史來看,很少有霸權國家主動發起戰爭來預防阻止一個崛起大國對它的挑戰。18世紀的英國與20世紀的美國,都沒首先使用武力來對抗潛在的挑戰對手。由於既有的霸權會以滿足現狀的保守態度處理問題,因此,從歷史經驗來看,選擇戰爭而圖霸者,大多是一些正在崛起的強權。近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發動的的甲午海戰、日俄戰爭和九一八事件。
崛起強權在挑戰既有強權時往往不容易成功,其結果反而造就了新的強權。例如法國挑戰葡萄牙與荷蘭,沒有成功,成就了英國;法國挑戰英國(拿破侖戰爭),沒有成功,英國繼續其第二周期的霸權;德國挑戰歐洲強權也沒有成功,卻成就了美國的霸業。
二戰以後,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紛爭已是國際間的共識。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大國之間武力衝突的可能性逐漸降低。不過,因為族群或意識形態衝突所引發的區域性衝突並沒有減弱。特別是美國為維護其全球霸權,發展出攻擊性現實主義(offensiverealism)理論,12主張先發制人以維持美國在某一個地區的主導霸權。
戰爭與衝突在國際關係上是兩個程度不同的概念。閻學通教授認為,和平崛起中的“和平”,不能定義為不使用武力,而應定義為沒有戰爭。如果將和平定義為“沒有軍事暴力行為的安全狀態”,和平崛起就絕對不可能。但是,如果將和平定義為沒有戰爭,絕大多數非戰非和狀態就都屬於和平範疇,小規模的軍事行為也包含在這一範疇之內。因此,用小規模軍事行動維護利益或是解決衝突,也有和平崛起的可能。13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如何拿捏戰爭與衝突的分寸,必須充分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