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目前兩岸關係發展已涉入“深水區”,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局限性”業已成為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障礙,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拒絕調整,不僅難以涉過兩岸關係發展的“深水區”,已經取得的成果都有可能得而復失。
這絕非危言聳聽!“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眾所周知,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汪辜會談”後,兩岸兩會成功地舉行了一系列的事務性協商談判,簽署了多項協議,兩岸關係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隨著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雙方的政治分歧也日益突顯出來,台灣當局試圖利用兩會的事務性協商談判,達到體現李登輝所主張的“特殊兩國論”的兩岸關係定位,從而導致兩會談判往往徒勞無功。事務性談判中一遇到政治性問題便無法進行下去,即使已經形成的共識,也無法簽署正式的協議。這說明兩會乃至兩岸面對的問題,其主要癥結是政治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早日舉行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政治談判,這已經成為全面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當時,大陸方面主張在政治談判之前,首先就“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協商做出安排,通過程序性商談,就政治談判的議題、代表名義、方式等問題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訂。”
在大陸的一再呼籲下,經過一番你來我往的頻繁過招之後,兩岸兩會終於達成共識,順利促成了辜振甫於1998年10月間率團到大陸參訪,與汪道涵在上海進行首場政治對話,並達成“四項共識”(1)。只可惜的是,一心推動“台獨”的李登輝當年之所以同意辜振甫參訪大陸,進行兩會“政治對話”,乃是為應付來自各方的壓力,並非出於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關切。所以,正當兩會為落實“汪辜會晤”的共識加緊工作、汪道涵即將回訪台灣之際,1999年7月9日,李登輝公然拋出“兩國論”,致使兩岸兩會的政治對話被迫中斷,兩岸關係從此急轉直下,加之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上台執政,陳水扁推行“一邊一國論”,台海局勢因之“豬羊變色”,進入了長達十年之久的瀕臨戰爭邊緣的“高危期”,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為此而蒙受了重大損失。
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如今,兩岸關係發展再次面臨著如果不妥善處理雙方的政治分歧將難以進一步鞏固深化、順利涉過“深水區”的局面。值此關鍵時刻,難道我們不應該深刻反省、吸取教訓,還要重蹈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李登輝主政時期的覆轍嗎?
三、馬英九兩岸政策“局限性”的根源
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局限性”,源自於他內心深處的“四大情結”(或曰“包袱”)難以跨越:
其一是強烈的“中華民國情結”。
在馬英九的心目中,中國大陸的崛起,實力的壯大,使中國統一在“中華民國”的旗號下已經成為不可能;中國的最終“統一”,就象東德被西德“吞併”
(1)“四項共識”又稱“四點共識”,內容是:1、兩會決定進行包括政治、經濟等方面內容的對話,由兩會負責人具體協商做出安排;2、進一步加強兩會多層次的交流與互訪;3、對涉及兩岸同胞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兩會加強個案協助;4、汪道涵會長對辜振甫先生邀請他訪問台灣表示感謝,並表示願意在適當的時候訪問台灣,加深瞭解。(《人民日報》1998年十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