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防堵民進黨爭奪兩岸政策主導權。
總的目標,則是為未來幾年在島內的重大選舉製造利多,維護國民黨在台灣的執政地位。
“新三不政策”出台後,輿論普遍給予肯定,認為與蘇貞昌主導下的民進黨至今仍堅持“一邊一國”的“台獨”立場形成了鮮明對照,具“釋疑解惑”的積極意義,有助於緩解泛藍內部的不滿,增進大陸對國民黨馬英九的信任。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馬英九達到了他的預期目的。
不過,筆者認為,對馬英九的“新三不政策”不宜評價過高,更不可盲目樂觀。稍作分析便不難發現,馬英九的“新三不政策”,其實只是對“舊三不政策”中“不獨”政策的強調與重申,重點在於回應外界對其“獨台”的質疑,並與民進黨的“台獨”立場相區隔;而對“不統”、“不武”則刻意加以回避。因此馬英九提出“新三不”並非要取代“舊三不”,更談不上是對“舊三不”的重大調整,充其量只是對“舊三不”中“不獨”政策的進一步強化而已。
再進一步觀察,在同一篇講話中,馬英九重申:“政府推動大陸政策,一定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下,並且遵循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優先順序來推動”。這與他主政以來發表的歷次兩岸政策論述沒有任何變化。至於具體的政策措施與目標,馬英九則強調:“我們希望未來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和平與繁榮,雙方應該在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的認知下,擴大兩岸深化在經貿、文化、科技、環境、社會、法制與人權各方面領域交流與互動,以促進兩岸人民更深入的瞭解與更廣泛的合作。”也就是說,馬英九在未來三年任期內打算與大陸進行的“交流與互動”,能夠算得上政治議題的,也只是在“法制與人權”領域,至於在事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關鍵問題上的政治對話與協商談判(例如兩岸關係定位問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和簽訂和平協議等),不僅隻字未提,那怕是兩岸民間性質的政治對話,都不在他的鼓勵與推動之列。
總之,在肯定馬英九“新三不政策”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仍要看清其兩岸政策“局限性”並未改變,未來三年內兩岸關係欲涉過政治“深水區”,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恐怕令人難以樂觀。
結論
由以上分析可知,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有所變也有所不變:“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兩岸政策基調未變;與“三不”兩岸政策相配套的“親美、友日、和中(陸)”對外政策主軸未變;“只經不政”的既定政策也同樣未變。但是,與大陸相向而行、共同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熱情卻已大幅減退,消極維持兩岸關係現狀的言論與行動也明顯增多。就台灣方面而言,與大陸合作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迫切需要注入新的動力。
近些天來,圍繞著因應菲律賓射殺台灣漁民的野蠻暴力事件,馬英九當局面對台灣民眾的強大壓力所表現出來的“前軟後硬”的態度變化,可以給人予某種啟示:只要壓力到位,當事態發展到足以危及其執政地位之時,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的政策措施並非是一成不變而是有可能調整的。
因此,筆者主張:為今之計,主導兩岸關係發展的大陸一方,有必要適度調整對台政策與策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不讓馬英九繼續吃定大陸、吃定島內“統派”甚至吃定主要在野黨民進黨,對馬英九執政團隊綜合施壓,使其產生有可能在其手上丟失國民黨執政權的強烈“危機感”。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產生新的動力,促使國民黨馬英九改弦更張,採取較為積極的兩岸政策,為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順利涉過政治“深水區”繼續做出貢獻。
至於大陸方面應該如何調整對台政策與策略,對馬英九執政團隊綜合施壓,則非本文論述範疇,筆者將有另文闡述。
(本文為“2013多元角度觀察:兩岸關係走向”學術研討會論文 2013•5•22—24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