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不解渴也不解污
2006年,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被譽為“華北之腎”的白洋澱因水體嚴重污染發生大面積死魚事件,該事件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此事件也成為河北省問責環境違法責任人及治污不力官員的濫觴。
保定市自白洋澱水體污染後開始就陷入了治理污染、污染、再治理污染的怪圈。
2005年12月,保定市和亞洲開發銀行(以下簡稱“亞開行”)簽訂了一項協議,擬向亞開行貸款9600萬美元,治理白洋澱污染問題。保定市和河北省為治理白洋澱制定了一個10年規劃,總投資超過80億。
白洋澱上游大修蓄水工程,加之調蓄不當的原因,加速了澱泊的消亡。缺水和污染,白洋澱的濕地功能在日益退化。
近十年,由於乾旱少雨,白洋澱主要靠上游水庫調水濟澱。水利部曾先後多次從西大洋、王快等水庫上游水庫向白洋澱補水調水,即便這樣,白洋澱還是數次幹澱,水位持續下降,多次處於幹澱狀態。
隨著水危機不斷加劇,黃河以北相當一部分地區農村和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陷入了靠擠占生態環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來維持的困境。
地下水的長期超采,已導致一些地區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和地面的沉降、裂縫。
無水入澱,卻引來了污水入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