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學習中,黨內對中共“六大”有不同的看法,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周恩來認為“這是啟發思想的一種爭論。黨內思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解放”。他覺得自己參加了“六大”的籌備、召開以及貫徹執行等各項工作,是當時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應當認識得更加清楚。因此,經過深入的思考,並與當年參加“六大”的同志交換意見後,周恩來於1944年3月3日和4日在延安中央黨校就“關於黨的‘六大’研究”作了兩次報告。他在報告中提出“研究‘六大’要有合乎歷史實際情況的眼光,要有今天整風的思想方法,兩者缺一,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並從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和前途,中國革命的動力和階級關係,大革命的經驗教訓,革命形勢和黨的策略,黨的各項政策,“六大”本身及其影響等6個部分對中共“六大”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這對統一全黨認識、推動延安整風運動的健康發展,對黨制定《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均有重要作用。
遭過火批評被認為是“犯經驗主錯誤”的代表
延安整風運動的宗旨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但是,由於是第一次以這種方式開展黨內的思想鬥爭,很多人還不太習慣,因此不免出現偏差。在第二階段整風會議上,對周恩來的批評就有過火的偏向。
在胡喬木組織編寫的《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一書有這樣的記載:
在會上,一些同志對洛甫、恩來等同志的整風檢查提意見,有一些偏激之詞。有的說:王(王明)、博(博古)、洛(張聞天)、稼(王稼祥)已在黨內沒有大的危險了,再來統治黨已很困難,但經驗宗派的危險還未過去,因此仍是最危險的人物。這樣的發言,無疑加劇了會議的緊張氣氛。再加上康生這樣的人不斷地煽風點火,推波助瀾,因此,第二階段會議有黨內鬥爭過火的偏向。上述過火的批評,過高的“上綱”,給檢查者以較大的精神壓力,這對於後來的黨內鬥爭產生了不好的影響,是一個應當總結的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