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首屆和平論壇(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11月19日電(作者 束沐)10月上旬,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在上海召開。這場被認為是開啟“兩岸民間政治對話進程”的學術研討會,匯集了兩岸紅、藍、綠三方背景的專家學者,圍繞兩岸和平框架、涉外事務、政治關係、安全互信四個方面的議題展開熱烈探討。
論壇開幕式上,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指出,開展民間政治對話,有利於為今後兩岸協商解決相關問題尋求均可接受的方案,有利於為開啟兩岸政治對話協商營造融洽氛圍、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做法,對該論壇給予了較高的期待。而在閉幕式上,《論壇紀要》明確提出,面對兩岸關係存在未解之政治對立問題,應基於各自現行規定,尋求雙方可接受的框架,處理政治爭議,促進和平發展。由此可見,此次研討會不僅聚焦於長期困擾兩岸關係發展的敏感性問題,還傾聽了島內一些持不同立場人士的觀點,其規模之大、議題之深、氛圍之開放、意見之豐富,體現了大陸方面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決心和信心。筆者雖非此會的參與者,但作為一位兩岸議題的觀察者,是屆論壇帶給了筆者兩方面的思考。
和平協議“狹義化”
縱觀本屆論壇的四個主題,字面上雖未直接提及“和平協議”,但熟悉兩岸關係的觀察者們都知道,就大陸方面而言,現階段兩岸政治對話(或曰“政治協商/談判”)的目標,就是協商並簽署旨在“終結敵對狀態”的兩岸和平協議。無論是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國際活動與涉外事務安排、安全互信機制,還是規劃兩岸關係發展的中長期框架,都是兩岸和平協議一定會涉及的內容。因此,相比於之前的兩岸學術研討會往往只集中於一個問題,或覆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面向,在本次論壇上,大陸方面對台研究學界精銳盡出,“專攻”與和平協議相關的問題,可謂邁出了為規劃兩岸和平協議而集思廣益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