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1日電/《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的策略思考》,作者:彭維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2008年5月以來,兩岸政治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柔性對抗”的新階段。兩岸政治關係緩步推進,總體向好,但正常化、制度化、機制化水平偏低,政治僵局仍未打破。由於制約兩岸關係的戰略環境尚未根本改變,尤其是兩岸政治互信和社會互信基礎薄弱,兩岸政治關係短期內難以實現重大突破。我們應站在國際政治格局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堅持“增進政治互信、加強理論創新、鞏固深化基礎、深化互利融合、循序漸進推動、合情合理安排”的路徑,逐步破解兩岸政治難題,漸進推動兩岸政治關係。
一、兩岸政治關係的現狀
政治關係是指政治角色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基於特定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強制力量和權利分配為特征的社會關係。這些政治角色,既包括個人,如公民、政治家、政府官員,也包括集體,如政黨、政治團體、政府機關、國家等。而現階段兩岸政治關係,從本質上而言,是“在國家尚未統一狀態下,中國內部實力懸殊的兩個政治實體和平發展、柔性對抗、分別治理的特殊關係”。依政治敏感度高低區分,這一政治關係至少包涵三個層次:第一層,兩岸政治角色為處理兩岸政治或其他事務,以適當身份、渠道、形式接觸互動;第二層,兩岸領導人、兩岸公權力部門,以正式身份、公開場合直接接觸;第三層,兩岸官方就政治事務或重大政治議題進行對話、協商、談判,並達成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黨的十八大報告確定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的三大議題:“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協商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合情合理安排兩岸政治關係”無疑是三大議題的核心,而妥善解決兩岸政治定位則是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的金鑰匙。
60多年來,兩岸政治關係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時期。與兩蔣時期兩岸“全面對抗、高度敵視”、李登輝“獨台”分裂施政導致兩岸高度緊張、陳水扁“法理台獨”活動導致兩岸處於“高危期”相比,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政治關係跨入“和平發展、柔性對抗”的新階段,呈現“政治互信不斷提升,政治互動層級提高領域拓寬,政治對立、涉外對抗與軍事對峙程度下降,國共兩黨交流制度化水平提高”等特征,總體質量明顯超過了上世紀90年代初“汪辜會談”前後的水平。
(一)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基礎更加鞏固,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開始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進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