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衝突加劇,兩岸海洋合作亟需加強。 |
中評社8月3日電/《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社論《南海風雲倒逼兩岸務實開展海洋合作》。社論強調:“兩岸海洋合作,毫無疑問事關兩岸未來發展大局。從兩岸的戰略利益和發展需求上看,忽視海洋,也就忽視了未來。而在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背景下,周邊各國對中國的海洋權益虎視眈眈,都想趁機從中牟利。台灣僅憑一己之力,別說維權,恐怕連現有的權益和南海島嶼都難以維繫。因此,兩岸海洋合作勢在必行。”章內容如下:
5月中旬以來,越南因所謂中國在西沙海域勘探石油事件,挑唆民眾反華抗議,在其國內引發大規模暴亂,台資和中資企業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菲律賓也不甘寂寞,自去年向國際法庭提出南海仲裁案後,今年更在國際勢力支持下,加緊所謂國際訴訟進程;同時,也進一步加強對南海爭議海域的執法,彰顯其主權立場,抓扣我漁民。而美國,則提出要求台灣將南海U型線(九段線)由來以及歷史依據和內涵說明清楚。南海風雲變幻,已將兩岸海洋合作以倒逼的方式呈現出來,兩岸任何一方,都必然是相關的當事方,絕不是簡單的回避以及不與對方合作,靠自己單打獨鬥就能處理好海洋主權和中華民族的海洋權益問題。
關於中國的海洋主權爭端問題,在東海方面,主要是釣魚島列嶼;南海方面,則主要集中在南沙、西沙群島方面。釣魚島由於二戰後由美國直接掌控,在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通過各種手段,從美國手中取得所謂“行政管理權”。但美國人的這一行為並未和主張釣魚島主權歸屬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協商,在海峽兩岸引起巨大反對浪潮。美國的台灣留學生組織了大規模的保釣運動,台灣當局1970年將釣魚島列嶼劃入宜蘭縣頭城鎮管轄。在70年代初中期中日建交時,大陸政府以“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成功處理了釣魚島問題,中日雙方將此問題冷藏擱置了20年。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中美之間的戰略合作終結,日本借機開始擴大釣魚島執法,企圖造成事實主權的現實,引起中日兩國的海權糾紛。進入本世紀後,這種糾紛由於日本進一步將釣魚島“國有化”,中國政府強化了對釣魚島的海洋巡視與執法,使矛盾驟然激烈。台灣在此爭議期間,官方態度雖然明確,但出於戰略考量,不敢和大陸聯手抗爭,抱著得過且過心態;其內部一些獨派人士更主張釣魚島應屬日本,可謂喪權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