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最先在古西亞與古埃及這兩個距離相近的地區產生,主要是氣候與地形的結果。“8.2千年冷事件”之後地球上現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開始迅速形成。大面積草原消失,出現沙漠化,原本生活在這兩片廣大地區的人類被迫遷移,距離兩大沙漠最近的兩河流域及尼羅河流域成為地球上最先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地區,具備了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條件。
由於該階段中華大地未出現大面積沙漠化等促使人口大規模聚集的氣候環境演變,因此這一時期東亞文明進程不如古西亞與古埃及快速而激烈。但此時東亞文明也在氣候驟變的刺激下開始快速孕育和萌生。中華大地出現滿天星鬥的文化聚落,且各有所長,其各自的突出貢獻以傳說形式流傳下來。
東亞洪水泛濫等災難導致人口驟減。此後,華北地區誕生了傑出的母系氏族部落——女媧氏。災後女媧造人,大量繁衍,恢復人口,治理水患,斬殺水怪,清除威脅人類的猛獸,利用火災過後產生的大量蘆灰,填補淹水地區(“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女媧氏恢復和創新了被自然災害一度中斷的人類知識技術積纍,如製陶技術,“造人傳說”中的泥人塑像是製陶技術的副產品。女媧煉的“五色石”即各色陶土,用於製作工具與修補住處。
隨著極寒之後的氣候好轉,各地人口大量繁衍,生存狀態多由游群轉為部落,進而出現部落聯盟,甚至早期國家的形態。該階段是中國傳說中的“三皇”時期,已經有一些部落在較大地域範圍內有了統治能力和影響力,其首領也被視為領導人們走向文明的傑出人物,例如燧人、伏羲、神農三個部落的首領。
繼有巢氏發明建築房屋後,燧人氏發明取火用火,熟食改善人類營養吸收狀況,伏羲氏發明漁獵畜牧,動物性食物增加改善人類營養供給,神農氏發明種植五穀,植物性食物大幅提升食物數量,等等。陶器、弓箭、布帛、音樂等新事物也被各地發明。華夏出現第一個創新爆發期。此時定居和游獵均為部落生存的常態,因此各地間已經存在頻繁交流互動,生產技術與宗教信仰也在擴散和傳播。
中國境內遼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8200—7400年前)、紅山文化(6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文化(8000-7000年前)、北辛文化(7500年-6100年前)、仰韶文化(7000-5000年前)、龍山文化(5000-4000年前)、黃河上游的大地灣文化(7800-4800年前)、長江流域的跨湖橋文化(8000-7000年前)、大溪文化(6400-5300年前)、凌家灘文化(5500-5300年前)、錢塘江流域的良渚文化(5300-4300年)等文化遺址都是在兩次小冰期之間這個階段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