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平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004年),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文字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文字學、古文字學和出土文獻研究。出版過《隸變研究》、《〈說文〉小篆研究》、Chinese Characters then and now(合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論著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王懿榮甲骨學研究獎。 |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光明日報刊載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平安談文字的講話稿,全文如下:
各位好!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漢字。
剛剛逝去的2009年,在漢字的歷史上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的11月16日,國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文字博物館,在河南安陽震撼開館。這標誌著我國文字保護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作為文字工作者,我特別感到高興。如果有機會,希望大家都走走看看,親身感受一下漢字五千年的文明。當我們涵泳漢字的歷史長河,既“溯洄從之”,又“溯游從之”,才會真正體會到漢字的無窮魅力,無限風光。
今天我就嘗試給各位當一回向導,就漢字與文化做一些粗淺的講解,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興趣。但各位若想真正過把癮,還是要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去看一看,或者去國家圖書館,安安靜靜地讀幾本書。
這次講解將圍繞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漢字的結構、漢字的承載、漢字的傳播展開。
漢字是土生土長的文字
漢字大體來源於兩個系統:一是刻畫系統,一是圖畫系統。以圖畫系統為主,刻畫系統為輔。漢字的產生與國家形成同時,大約在夏代。
在古人的心目中,文字的創制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倉頡四目”((論衡.骨相篇)),“產而能書”(《淮南子.修務訓》),是說造字的人長了四只眼睛,從娘肚子裡一出來就會寫字。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天上掉穀子,鬼神夜哭嚎。試想,那是怎樣驚天動地的事件啊!這些秦漢時代留下來的文字,至今仍閃爍著神異的光芒。讓人肅然起敬,怦然動容。大家知道,甲骨文是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然而,甲骨文已相當發達,離文字起源已十分久遠。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如何?由於資料匱乏,特別是缺少正確的理論和途徑獲得令人信服的證據,長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釋。無數學者孜孜以求,為此傾注了巨大的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