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詞典上的詞條,可見“作家”不是作為一個職業概念來確立的,那得有高超的技藝,廣博的修養,傑出的成就。所以一個人動不動說自己是“作家”,未免太不謙虛了。在文學職稱評定中,沒有“一級作家”“二級作家”這樣的提法,而是稱為“創作員”,這是對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越來越明白一個問題,即把閱讀的時間節省出來是非常重要的。對寫作者而言,沒有好的閱讀就沒有好的創作;對大眾讀者來說,沒有好的閱讀,也難得一份高品質的生活。我們沒看到一個整天鑽在垃圾讀物中的人會有趣,會有較高的向往,會比較可信。
有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重視對方閱讀什麼。有沒有自己高質量的閱讀生活,很說明問題。缺少了低俗的閱讀,製造文字垃圾的人就無法沾沾自喜,整個的寫作、宣傳、出版所形成的垃圾食物鏈就會斷掉。不然,我們的社會將陷入非常可怕的精神處境,這與普遍的沮喪心理息息相關。有時候真的覺得生活沒有多少希望,看看報道,不少飯店都在偷偷使用“地溝油”,連很高級的飯店也在使用。可是一些精神方面的“地溝油”,同樣也會被人津津有味地享用。
民族的傷痛
我們常常驚嘆自己置身之地的日新月異,驚嘆我們的改造力和建設力。可是因此也會暴土飛揚。我們幾乎安靜不下來,人民沒有了休養生息的時間。
這些年交流漸多,東方和西方,南南北北,都有了觀察的機會。比如說閱讀:許多場合都能看到很多讀書的人。機場、車站、地鐵和飛機上,手不釋卷的人太多了。可是在國內就不是這樣,常常是一個很大的候車室裡只有一兩個人在讀書,讀的可能還是通俗讀物。我們這兒更多的人在看電視,被一些低俗的娛樂逗得咧嘴大笑,越是趣味低下越是招人喜愛。有時來到大中學校,閱讀情況也並沒有根本的改變。令人憂慮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遠離經典。
曾經遇到一個做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人,而且主要是研究清代小說的,居然沒有讀過《紅樓夢》。他認為讀原著根本不需要,有那麼多研究這本書的人,電視上也講它,“我已經知道得夠多了”。多麼可怕,一個學人荒唐到如此地步,簡直讓人無話可說。一個中文系大四學生堅持說英國詩人葉芝是個女的,諸如此類。
不知哪裡出了毛病,而且病入膏肓。在一個群體素質如此之低的環境裡生活,必然要被野蠻所包圍,無論有多少物質財富,活得都不會有幸福感,不會有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