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恢復到過去的那種感動裡面去,這是一種巨大的享受。經典一旦再次將你吸引,這種幸福也就來臨了。人到中年,讀了那麼多國外的、當代的、過去的所謂名著,充滿了閱讀體驗,什麼樣的感動和失望都經歷了,可是再讀二十多歲時的一些名篇名著,竟然無法放得下,忘記了一切。那種感受沒法交流,只能靠個人去體悟——比如說又一次進入了作家所描述的童年,那片草原,進入了他的鄉村,他的天籟,他的故事。作為一個異族人,我們完全能夠感受,感受那個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相隔遙遠的生命。那真是沒法說出來的複雜感情。因為文字不能把一切規定好,要靠閱讀中對文字的還原,它會在我們的經驗世界裡變得美不勝收,深不見底。
這種閱讀喚起了我們強大的衝動:保護美好生命和美好自然的那種強烈願望。原來精神是這樣作用於生活的,藝術是這樣作用於生命的。我們可以設想,一個人面對著破爛的山河,被煙霧遮罩的星空,實在是心靈變質的緣故。人的心地變壞,土地才變壞。而今再也沒有躺在絮絮叨叨的外祖母身邊的童年,沒有河邊白沙上的仰臥,沒有故事和篝火,沒有了一切的童話。這樣美好的生存環境是怎樣喪失的?追問中有一種憤怒,有一種恨,有一種為保護這樣的環境去奮鬥的單純心衝動心。作為一個中年人,這不是很可貴嗎?
我們再次發現,那些經典的美是經過千百年確立、篩選和檢驗的,它們恒久不變。大學課堂上,有人一直要求推薦中國的經典,於是就一次次說到了“屈李杜蘇”和諸子百家,說到了魯迅等。他們很失望,說原以為會推薦多麼生僻的、讓人眼前一亮的聞所未聞的作家作品。這怎麼可能。經過漫長的時間篩選出來的那種經典作家,我們無法遺忘。這就像閱讀外國經典,不可能略過英雄史詩,還要提到普希金、托爾斯泰、雨果和歌德他們一樣。它們是在更大的時空坐標裡確立的。我們無法與之隔離。我們如果整天埋在一些娛樂的文字垃圾裡,生活就將變成垃圾。
相對寂寞的角落
我們要從小培育自己的倔強意識,訓練一雙執拗的慧眼,勇於懷疑,獨自注視那些沉默的角落,從一些相對寂寞的角色身上發現什麼。這是最困難也是最有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