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人的戰爭舞蹈 |
中評社香港2月7日電/在中國民族發展的早期歷史上,巴和蜀一樣,是一支活躍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民族,但由於巴和蜀民族當自己的民族文字還未形成系統、當自己的民族發生歷史還未及產生書面記錄需求或未及實施書面記錄時,早在秦漢時期就已被中原漢民族所融合和同化,故其民族的早期原生史在華夏漢族先秦時期的正史記載中大多被忽略,而被散錄於其他古文獻中的早期巴族事跡,或片言只語、語焉不詳,或怪異離奇、傳聞追述。這種狀況,自然也形成了研究者對有限古文獻取舍不一和游弋無定的空間,並直接造成了目前學術界對巴人族源的來龍去脈探索依然迷霧繚繞呈現多種不同論定觀點的格局。
從20世紀30年代巴史的近代研究開始,迄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70多年來,從歷史學、人類民族學和考古學研究巴史的論著可謂成千上萬,其中不乏真知灼見者。①本文無意對以往的巴史或巴文化研究成果的得失作一評頭品足,只是企圖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一些筆者傾向性的梳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拋磚引玉,冀望在21世紀巴史和巴文化研究中,能籍助三峽考古新獲的珍貴出土資料,在所有致力巴人歷史和考古學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釐清文獻記載的一些迷霧,獲得一個更接近歷史原貌的突破。
一,巴人源流考辨
有關對巴人源流研究產生分歧意見的原因,事實上都是基於對有關文獻記載內容的理解和解釋不同而造成的。研究巴人歷史所本的主要早期文獻著作有《山海經》、《左傳》、《世本》、《華陽國志.巴志》、《水經注》和《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等書。
根據對文獻的不同理解和解釋,目前學術界至少在巴名字的來源、巴字的含義、巴族的起源、巴國的出現、巴人早期的活動區域等等問題上提出了多種不同的觀點。因篇幅關係,在此就不一一贅述。這些不同的學術爭鳴無疑對深入探索巴人的淵源流變史具有重要的裨益。
最早記載巴人事跡的古文獻是《山海經》。
《山海經.海內經》說:“西南有巴國,大皞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南有巴國,有黑蛇,青首,食象”。
《山海經.海內南經》說:“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
《今本竹書紀年》也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如巴涖訟”的記錄。與《山海經.海內南經》的記述如出一轍。
後代學者在注解前述記載時或認為丹山西,即今重慶巫山縣境的巫山。②
至於巴人“廩君”,在《山海經》中並沒有見到直接的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