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揭醜陋建築背後的中國文化生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04 09:32:48  


 
  鄭時齡:當公眾逐漸培養起對公共建築的審美能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公共事務的建設和輿論監督後,就能形成合力抵制醜陋建築帶來的視覺公害。像“酒瓶樓”、“大褲衩”、“秋褲”等詞匯,正是建築“形象”叠加“評價”的特殊符號語匯,證明建築具有人文和美學的雙重屬性。當然,關於建築審美的分歧會一直存在,恰恰是這種分歧,會構成推動與完善建築生產的力量。醜陋建築是一種視覺公害,要改變這個局面,必須在大眾傳播上做更多的努力,讓建築話題成為媒體的重要話題,成為美術館、博物館的活動主題,以推動全社會對美好建築的集體追求。
 
  解放周末:丘吉爾曾經說過:“人塑造建築,建築也塑造人。”城市也同樣如此。我們塑造城市的過程,實際也是在塑造我們自己和未來。
 
  鄭時齡:建築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之一。我們去別的國家旅遊,必定會去看城市,拍照時也往往把那裡的標誌性建築作為背景。建築集中表現了城市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追求,而城市又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和標誌,人類文明正是由一座座富有個性的具體的城市構成的。一旦城市不再是藝術和秩序的象徵物時,城市就會發揮一種完全相反的作用。
 
  解放周末:好的建築,對城市意味著什麼?
 
  鄭時齡: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西班牙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畢爾巴鄂曾是西班牙北部重要的鋼鐵與航運城市,1975年以後,伴隨著製造業危機,這座城市進入衰落期。城市管理者試圖調整結構,從重工業轉向服務業、通訊業和旅遊產業,但怎樣吸引遊客成了最大的難題。1997年,他們造了一座古根海姆博物館,被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之一,就是這幢建築每年吸引了200萬遊客,為這座城市每年帶來0.7%的GDP收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