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逆襲以2002年為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臨川一中只是一所地方高中,四五千名學生以當地生源為主。2002年,撫州市成立了臨川教育集團,將臨川一中、臨川二中和撫州一中三所學校納入集團進行統一管理。據當時媒體報道,集團剛成立時,政府鼓勵這幾所中學面向全國招生,還成立專門的宣講團四處擴大影響。2004年,12名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隨著名氣的擴大,短短5年,包括複讀生在內,臨川一中已有11000人。
2016年考入清華大學的熊峰回憶,在他中考那年,縣裡前10名,都會接到臨川一中打來的電話,提供免學費免房租的優惠政策。
在過去幾年的臨川一中,這些外地的優等生源往往會構成“喜報”上的主力軍,在校長辦公室裡,一面墻壁的正中懸掛著一副牌匾——“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
“臨川一中都是看清華北大,不看一本二本。不是說每個人都為了考清華北大,可每年都有好消息出來,人家就會說,這個學校真的很好。”一位陪讀家長告訴記者。
招租也打著類似的名號。有的專門將“狀元樓出租”幾個字放大,在括號中寫著“如果考上狀元,租用費用全免”。有一戶人家,在陽台的防盜窗上掛上一條巨大的紅色橫幅,慶祝租在這家的小孩考上了北大。
張英租住的樓房,就是2008年新校區搬遷時,當地農民建造的。房東小王說,“學校開始造,我們也開始造”。還沒修好門前的水泥路,就已經有家長過來住,這幾年租戶從未中斷過。“我們希望學生考得好,這樣就有更多人來住。”
這裡流傳著許多故事,有的人在這裡待了八年十年,只為了把3個孩子都送去大學;有的人辭了年薪幾十萬的工作,陪孩子最後一年;兩位來自別處小縣城的學校老師,在高三那年,母親請假一年來這裡陪孩子讀書,父親留在家鄉的學校為妻子代了一年課。在很多人眼裡,全家再大的事大不過高考。
帶著3個孩子陪讀8年,把大女兒送進北京大學的席雯,就是“媽媽幫”裡活生生的例子。
2008年,席雯辭去廣東一所小學教師一職,帶著3個孩子遷往臨川。她講到陪大女兒時,晚上洗腳水都要打好,讓她邊寫作業邊泡腳。有人說她“你太慣孩子了,以後自理能力很差”。
“她讀書那麼累,我幫她做一點有什麼關係。”席雯毫不在意地說。不過她馬上舉例說明,自己女兒上北京大學後,會做菜,回家還會幫她帶弟弟妹妹,“很獨立”。
楊金梅的小兒子還在臨川一中讀高一,她就來陪讀了。去年夫妻倆關閉了在北京打拼了十幾年的門窗店,丈夫去了福建泉州打工,因為“泉州到撫州有直達的高鐵”,方便看孩子。
她還記得,兩人送兒子回來讀書的那天,她看到許多家長在這兒陪讀,問兒子要不要留下來。兒子心疼他們放棄生意,說“不要了”。楊金梅坐在車裡,“眼淚一路從江西流到了安徽”。那天,兒子躺在床上,用一本書蒙著臉,她猜測孩子也一定很舍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