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本土教育”的始作俑者是李登輝。李在1994年與日本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談話時強調台灣鄉土教育與方言普及,把中國文化與台灣文化對立起來,惡意貶低中國文化。民進黨“執政”後,推行“文化台獨”的首要舉措就是推行所謂“鄉土教育”。2002年6月台灣“教育部長”黃榮村以《台灣本土化教育的實務與展望》為題發表演講,強調“鄉土教育本來就是教育的一環”。台灣過去教育過度放大中國,“數十年教育政策充斥大中國意識,讓我們嘗到認同分歧、價值觀混淆的苦果,本土化教育的工作不但重要,而且迫切。”“我們的教育絕對必須以台灣為主體,從了解家鄉台灣到世界寰宇,培養下一代對土地的認同。”台灣《台灣日報》,2002年9月18日。李登輝非常推崇黃榮村的主張,要他繼續推動這項改革,揚棄過去史地教材的“大中國觀點”,黃榮村講話不久,台灣“教育部”明確規定小學一至六年級專設“鄉土語言”課,規定中學生與小學生一起,必須在閩南話、客家話、原住民語中選修一種,以此弱化普通話在台灣的地位。與此相配合,台灣中小學經常舉行“台語演講比賽”、“台語辯論”、“台語電影欣賞”等。
2000年9月,台灣“教育部”國語推動委員會公布了“中文譯音統一規定”案,草案改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為符合“台語”習慣和鄉土語言具有更高相容性的“通用拼音”,作為台灣島內人名、地名、街名的英譯統一規範。眾所周知,《漢語拼音方案》是1952年由祖國大陸研發的。1958年2月由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批准通過。1997年9月,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通過決議,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羅馬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準。1999年,台灣國民黨當局宣稱:要“整合漢語拼音為基礎,外加學習閩南語、客家語所需要的語音符號”。台灣教育部門決定採用三種方案:台灣民眾學習中文仍用注音符號;中文譯音採用漢語拼音;繼續研擬閩南話、客家話拼音。民進黨當局否決了中文譯音採用漢語拼音的決定,改為採用“通用拼音”,此舉曾招致14個縣市長連署反對,此事被迫擱淺。2002年7月10日,台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重提舊案,並予以通過。採用“通用拼音”後,必然造成台灣地區的拼音混亂。按規定:民眾持有的有關身份、旅行證件等可保持原有的拼音,但新申辦的證件必須採用“通用拼音”,這就會出現一姓兩拼的問題,同姓父子姓氏拼音不同。這種做法本身必然造成學習與交流的困難。台灣《中國時報》在題為《台灣還要經歷多少噩夢才能醒來》的社論中指出“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效果只差15%,但台灣當局基於“去中國化”的原則,卻寧可“獨立出一個通用拼音系統”,這實在是荒謬之至。《中華時報》指出:漢語拼音已在國際上通行數十年,且經聯合國認可,台灣若要與國際接軌,“採用漢語拼音是不二捷徑”,當局執意採用“通用拼音”,無異與國際化背道相馳,“自絕於國際”。對於台灣當局的這種做法,國務院台辦召開記者會稱:台灣當局如果舍中文拼音而推行“通用拼音”,就是企圖與大陸割裂文化紐帶,企圖在文化和教育領域搞“台獨”。《台灣2002》第275頁,九州出版社2001年。
其二,在歷史教育方面,割裂大陸和台灣的關係,要求學生認同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