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歲火起源於古代驅邪的需要:民間曾經流傳著年獸的說法,說有一個名叫“年”的怪獸,經常在除夕夜出來吃人。因為年獸害怕紅色的燈火,所以人們在門口掛上紅燈籠,在庭院點燃紅紅的火焰,這樣就保證了家人的安全。這則民間傳說表達了人們在時間變換中的緊張與不安定的感覺,所以人們以熱鬧的燈火驅走黑暗,迎接新年黎明的到來。除夕守歲,除了歲火外還有“燃燈照歲”的習俗,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明朝人過除夕,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謂之“照虛耗”,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下面我談談迎新年的習俗。
古代社會民間計時以雞鳴為候。正月初一的雞鳴尤有意義,它召喚著新年的到來。當然隨著現代中國計時手段的變化,人們已經將新舊時間的界標確定在午夜零點。
“爆竹聲中一歲除”
伴隨除夕守歲的是爆竹與焰火,在送舊迎新的日子裡,人們盡情地燃放煙花爆竹。
新年爆竹起源於原始宗教信仰,人們以此驅邪祈福。民俗認為,鞭炮等響聲,能驅趕鬼邪。公元6世紀中葉成書的《荊楚歲時記》已經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驅逐山怪惡鬼。當時真的是爆竹,方法是將竹筒置於火中燒烤,竹筒受熱膨脹,最後爆出聲響,直到唐宋時期仍然採用這種爆竹方式。宋人範成大《爆竹行》記述了當時吳地爆竹鳴放的情形。宋代除了傳統的天然爆竹外,還出現了火藥爆竹。這種火藥爆竹不僅有霹靂的雷聲,而且有硝煙散出。爆竹散出的硝煙有消滅空氣中病菌的功效,所以人們在瘟疫發生的時候,經常要燃放爆竹。
明清時期火藥爆竹更加流行,人們除了以爆竹驅儺外,還用它來送神、迎神,以及接待拜年客。爆竹的聲響增添節日氣氛。清代北京除夕“爆竹聲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蘇州過年,鑼鼓敲動,街巷相聞。送神之時,多放炮仗,炮仗有單響、雙響、一本萬利等名。還有一種成百上千的小爆編在一起的長鞭,響聲不絕,名為“報旺鞭”。
近代以來,鄉村春節鞭炮是年俗必有的項目,假如過年沒有爆竹聲,人們就會覺得心裡空蕩蕩的。今天,當除夕午夜零時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新年鐘聲敲響時,全國進入鼎沸狀態,舉國上下煙花飛舞、鞭炮齊鳴,一向矜持的中國人此刻融入狂歡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