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成兩岸智慧,形成兩岸特色
有人稱“兩岸關係是人類歷史上僅見的奇特、複雜、精細而又重大無比的政經工程,它值得爭取到一個充滿智慧與感情的答案。”(3)兩岸雙方在探討兩岸政治定位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中華文化底蘊、兩岸中國人的聰明才智,集成兩岸智慧,最大限度地吸納兩岸雙方特別是台灣各界的主張、建議等。一切有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願望、建議都應該被尊重、采納,以此合理化兩岸政治定位方法,豐富、完善兩岸政治定位的內涵,充分體現兩岸關係的特殊內涵,形成具有兩岸特色、中華特點的兩岸政治定位。兩岸政治定位最需要以兩岸的特殊方式方法進行處理,國際法可以作為參考借鑒,但不必奉為圭臬。引用馬英九2011年元旦講話,兩岸雙方應“在中華文化智慧的指引下,為兩岸政治定位找到一條康莊大道。”
(二)既要有縱向的歷史感,又要有橫向的現實感,還要有前瞻的未來感
首先符合歷史邏輯。紓解兩岸政治矛盾、定位兩岸政治關係需要面對歷史,又要超越歷史,化解是非恩怨,就兩岸政治關係的歷史面向進行梳理、思考,尋覓歷史發展的邏輯。其次把握現實方位。既要把握兩岸關係的現實,又要了解國際政治的現實,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實方位中尋找政治定位。兩岸雙方應在現有兩岸關係的基礎上探討兩岸政治定位,實事求是,符合兩岸關係的實際,切勿滯後或者超越兩岸關係的現實條件。再次預留發展空間。探討兩岸政治定位應該是兩岸雙方良性互動、共構未來中國的過程。應該順應兩岸關係發展潮流,有利於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兩岸關係未來未雨綢繆,預留空間,作出富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頂層設計。當然,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只是就現階段即“國家尚未統一之前的兩岸特殊政治關係”作出安排,它只是針對兩岸政治關係現狀的定位,不是對兩岸政治關係的未來作出定位,不是兩岸政治關係的終極安排,應該具有歷史的包容性、現實的暫時性及未來的前瞻性。關鍵是要作出以兩岸統一、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為指向的政治定位選擇,而不是與此漸行漸遠,更不可與此背道而馳。
(三)兩岸共同定位而非片面定位,探討對象系兩岸政治關係而非僅僅定位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
探討兩岸政治定位,應該由兩岸雙方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尋求雙方均可接受的方案,而不是兩岸任何一方的各自定位或片面定位對方。此前大陸主張“在一個中國框架內,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包括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問題。”2000年2月《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提出:“只要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包括台灣方面關心的各種問題⋯⋯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等,都可以在這個框架內,通過政治談判,最終在和平統一的過程中得到解決。”表明所謂“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是兩岸政治定位的標的物。但在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題為《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為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作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4)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就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上述表明,大陸方面不再只討論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而是有心經營“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並展開務實探討,其中當然包括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但更多的是探討兩岸政治關係的本質、內涵及相互對應關係。換言之,兩岸政治關係、未來兩岸政治安排等才是兩岸政治定位的標的物、討論對象。因此,探討兩岸政治定位,應該把兩岸政治關係當作是標的物與探討的對象,而非僅僅針對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進行討論,如此方能讓台灣各方較能理性務實的面對兩岸政治定位議題,使兩岸雙方有意願與動力尋求於雙方最為“合情合理”的定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