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未來性。除了基本的原則外,一中框架的具體內涵、詳細表述有待兩岸雙方共同探討,值得雙方共同建構。如果說一中原則的內涵相對穩定的話,那麼一中框架的內涵還處在不斷發展、演變及深化的過程中,富有未來性,充滿了想象與無限可能。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就是要為兩岸的未來尋找可行通道,值得兩岸有識之士高度期待。
最後,兩岸特色。由於體現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內涵,由於面向兩岸雙方的包容性、開放性架構,也由於兩岸雙方、特別是台灣各方的意見被充分的吸納、尊重,是兩岸雙方共同建構的一套定位論述,因此一中框架比兩岸任何一方的各自定位或片面定位,都更能充分體現兩岸雙方的智慧,更富有兩岸特色。
(二)“合情合理安排”
今年3月22日在平潭召開的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新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提出解決兩岸關係政治難題的三點思路:一是要正視這些問題,不應有人為設置的禁區;二是要積極思考,努力探尋解決之道;三是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逐步累積共識。(19)6月20日,國台辦副任孫亞夫在“北京會談”上就探討兩岸政治關係提出3點要求,首先要務實,就是要實事求是,任何脫離現實的主張都是主觀想象,是探討不出結果的;其次要共同努力,找到打開破解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瓶頸的辦法;第三要落到實處,即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全面改善發展兩岸關係。(20)
如何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兩岸各有說法。台灣學者趙春山提出,“情”字帶有感性的色彩,主觀意識很濃。“合情”指的是合乎人之常情。例如,台灣制定大陸政策時,是否曾考慮大陸和平崛起後,隨之而來的民族主義情緒;大陸在制定對台政策時,是否思考台灣人民強烈要求融入國際社會的需求。如果兩岸互動心存同是一家人的觀念,把兩岸的未來視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就不會斤斤計較所謂的稱謂問題。“理”字帶有理性的色彩,有其客觀判斷的標準。“理”包含普世的價值,及文明之理。理也包含特定的法律規範,也就是所謂的法理。“合理”講求的是正不正當,以及合不合乎道理和法理。(21)而台大教授陳明通解讀則是:“‘合情’要合乎實情,也就是兩岸‘分立分治’;也要合乎民情,包括台灣主流民意與民主程序。‘合理’就要符合文明的標準,就是對話溝通與和平,以國際規則處理兩岸關係,使之正常化。”(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