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20世紀國際關系中對峙和沖突的一種特定形式,“冷戰”至少具有兩個學術界普遍認可的特徵:其一是具備濃厚的意識形態背景,即對立雙方都把自身的制度和價值取向作爲一面旗幟,强調對方存在的非正義性,盡管意識形態本身未必就是他們各自對外政策的終極目標;其二是表現爲明顯的全面同盟形式,即對立雙方都是以形成某種政治、軍事的國際集團方式參與冷戰的,而美國和蘇聯則分別成爲這兩大陣營的首領。亞洲的冷戰同樣具有這兩個特征,這在朝鮮戰爭中體現得尤爲突出。
關于意識形態在冷戰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國際歷史學界長期討論的題目之一,至于對冷戰(特別是亞洲冷戰)中社會主義陣營內部關系的研究,學者們討論較多的是大國之間的關系,如中蘇關系,而對于大國與小國之間關系的發展變化,則相對較少專門的研究。本文選擇的研究對象是朝鮮戰爭期間中國與朝鮮的關系,作爲亞洲冷戰中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大國與小國的關系,這一案例無疑具有典型意義。
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過去人們只知道中朝兩國唇齒相依,患難與共,在戰爭中培養起鮮血凝成的友誼,却不了解中朝高層之間也存在著重大的矛盾和分歧,而這些矛盾和分歧及其解決方式,與冷戰在亞洲的格局有著密切關系。
本文擬依據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回憶,披露戰爭期間中朝高層關系的緊張狀態,及其得以緩解的途徑,以便使人們對此期中朝關系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限于篇幅,這里無法分析這種緊張狀態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原因,以及對亞洲冷戰格局未來發展的影響,但希望本文的論述將爲進一步研究和分析提供有益的前提。
一、關于中國出兵朝鮮問題
關于中國出兵朝鮮的過程,通過近幾年來學者們對中俄雙方檔案材料的研究,已經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其中包括中國領導人(至少是毛澤東本人)早在戰爭之前和初期就有心援助朝鮮 。而人們不太清楚的是,直到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綫之前,北朝鮮領導人對于中國方面提供援助的願望始終拒之門外。
1950年1月底,斯大林突然一反常態,同意金日成到莫斯科來商談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問題。在4月10-25日蘇朝領導人舉行的三次會談中,斯大林强調,對南方采取軍事行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美國不進行幹預,其次是獲得中國領導人的支持。金日成保證,由于有蘇聯和中國作後盾,美國不會冒險發動一場大的戰爭。而毛澤東一向支持朝鮮解放全國的想法,幷多次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之後將幫助朝鮮,如果需要還可以提供部隊。但金日成相信,他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軍隊統一朝鮮。斯大林反複强調,蘇聯不准備直接卷入朝鮮事件,特別是如果美國冒險把部隊派到朝鮮,金必須同毛澤東進行商議幷獲得支持。
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訪問北京,通報了他准備進攻南方的計劃。盡管毛澤東對此感到意外,但在收到斯大林14日的電報後,仍然表示了支持的態度。在15日與金日成的會談中,毛澤東建議朝鮮人民軍要速戰速決,對大城市要迂回而不要戀戰,要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毛澤東解釋說,他曾設想朝鮮在中國攻占了台灣以後再開始進攻南方,那時中國就可以給予朝鮮以充分的支援。但既然朝鮮決定現在就打,而這又是我們共同的事業,那麽他表示同意幷准備給予必要的協助。毛澤東指出,如果美國人親自參戰,中國將派出部隊幫助北朝鮮,還問,是否需要向中朝邊境調一些中國軍隊,是否需要提供武器彈藥。金日成對這些建議表示感謝,但沒有接受。在金日成看來,既然莫斯科已經答應給予全部必要的援助,他此番來中國,只是奉斯大林之命取得毛澤東對發動戰爭的認可。因此,會談剛剛結束,金日成即當著毛澤東的面向蘇聯大使羅申宣稱,在會談的所有問題上都達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見。 在躊躇滿志的金日成面前,毛澤東的尷尬處境是可以想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