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第一次提出了“碳關稅”相關條款,當即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但最終並沒有馬上出台具體實施細則。
據觀察人士分析,由於議會內部尚存不同觀點,擔心一旦實施可能或觸發全球貿易戰;另一方面也因奧巴馬政府希望全力通過醫改方案,不願節外生枝。
或引發新一輪貿易戰
在美國之後,歐盟面臨抉擇。
現在的哥本哈根協議中還沒有各國具體的減排數字,根據協議的規定,在今年1月底之前所有國家都必須遞交溫室氣體減排計劃。
本月底,歐盟就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回歸原有減排20%的目標,另一個是在不考慮其他國家的減排目標前提下,加大自己的減排力度———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30%甚至更多。
伊恩霍夫推測,歐盟更可能選擇後者,除了更積極地應對氣候變化,30%這個選擇背後存在著更深的利益考量。“減排30%是個臨界點,減排幅度達到30%,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內的碳價格就可以到達吸引投資資金和新技術進入市場的高位。”伊恩霍夫分析說。
如果歐盟在減排上加碼,而其他國家並不跟從甚至選擇“減碼”,那麼歐盟企業勢必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盟就可能選擇碳關稅,加大在未來的談判中的力量,來爭取其他國家更大的減排力度。”伊恩霍夫表示。
據伊恩霍夫介紹,歐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討論研究碳關稅。在歐盟委員會內部,環境官員們不時地提出碳關稅的可行性。
但歐盟的貿易官員們對碳關稅一直心存顧慮。因為一旦歐盟啟動碳關稅,受到影響的國家可以以牙還牙,向來自歐盟的進口商品徵收碳關稅,可能最終引發國際貿易戰。
衝擊:中國進出口和GDP將被拖累
自去年6月份以來,以美國、歐盟為首的發達國家提出以開征“碳關稅”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引發廣大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有可能在環保旗號下推行保護主義的擔憂。
在很多專家看來,碳關稅是以往西方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實施“綠色壁壘”的新變種,是限制發展中國家貿易能力的新設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