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官員的一言一行不僅關乎仕途民望,更關乎中國的國際形象。 |
中評社香港3月22日電/國際先驅導報報道,兩會落幕,官員們的表現褒貶不一,有的部長被錄音筆堵到下巴仍微笑作答,有的地方官員反問女記者:“你是哪個單位的?”
在我們這裡,官員對記者打官腔早已司空見慣。再看看西方官員,你就會發現,中國官員面對媒體時,對話的技巧還很欠火候,至少跟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地位很不相稱。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官員真正“學會對話”,不僅事關自身形象,也關係著國家形象,以及是否可以讓本地區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嚴。
中國官員對話技巧待提高
各級官員被記者們圍住“逼訪”,已成為每年兩會一道風景。剛剛落幕的今年兩會,與往年相比,中國官員們的整體表現更加謙恭、自信。
人民大會堂北門是部長們的必經之地,面對“長槍短炮”的圍堵,多數部長總是面帶笑容,耐心作答。話筒、錄音筆甚至堵到了衛生部長陳竺的下巴,他幾度停步,40分鐘只走了10米。有人趁安保人員不注意越過紅線圍堵工信部長李毅中,他不慌不忙,從容應對。
部長們面對記者提問時的這份豁達,令人欣慰。但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某省官員卻反問一位女記者:“你是哪個單位的?”
此語一出,滿座皆驚。
這話聽上去怎麼那麼耳熟?沒錯。在第十一屆全運會跳水比賽上,當有記者詢問“冠軍內定”問題時,周繼紅曾發出過同樣的反問。
人生下來就要學對話,但怎樣對話,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卻成為了中外官員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官話套話“享譽”中外
四平八穩,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內容似乎很多,卻是套話多,宣傳多,這是中國官員留給外界的普遍印象,官場內亦不乏反感者。
兩會分組討論,代表委員往往強調“形勢一片大好”,廣州市政協主席朱振中委員很不“合群”,偏偏炮轟地方領導套話連篇,8分鐘贏來9次掌聲。“千篇一律的會議和生搬硬套的官樣文章,被群眾戲稱‘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形式越搞越繁瑣,就是落實不了。”
如此高高在上的心態,面對記者提問,怎會不官腔十足?
去年兩會,財經網記者問某全國政協委員、省部級高官“你怎麼看待官員財產公示制度”,該官員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為什麼不公布老百姓財產。”
鄭州市一塊經濟適用房用地被開發商建了別墅和樓中樓,中國之聲記者採訪鄭州市規劃局副局長逯軍,他反而質問記者:“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
有的官員直接跟中央媒體叫板——“我是管文化的,你敢在新華網曝光,我就叫他關閉”,“人民網算什麼東西?那是電子垃圾,人民網記者都是混蛋”。此類回答均被網民收入“中國最牛官腔”。
到了國外,中國官員雖不至這麼牛氣衝天,但在接受外國媒體採訪時依然一套官方語言,非字斟句酌不開口。
國際先驅導報前駐日內瓦記者梁業倩回憶說,在日內瓦的一些國際會議上,中國官員認為一切媒體報道都會被等同於官方表態。但其實,西方官員常常聲明這是他的個人觀點,不代表官方,然後即可輕鬆地接受記者採訪。如果個人觀點與官方看法有分歧,或引起媒體另類解讀,他會聲明是記者報道有誤,把責任都推給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