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國模式印證中山思想 啟迪兩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02 00:16:37  


 
  結語

  以國民平均所得作為衡量指標,中國大陸目前的發展階段與蔣經國啟動台灣政治民主化的時期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擴大民治的確不是現階段的重點。在集體領導、屆齡退休和任期限制的設計下,中國共產黨已經透過制度化的途徑,部分解決了權力移轉的問題,再加上執政績效獲得了頗高的民意支持度,一個具有高度韌性的威權政體再執政相當一段時期,似乎是可見的未來,中國大陸會延伸出去的發展道路。8不過,“中國模式”是否能長久不變,走出英美“歷史終結”模式之外的另類發展道路?

  台灣經驗告訴我們,就過程而言,要求政治民主必須和經濟成長亦步亦趨、相伴而行的主張,未免陳義過高。先推動經濟成長,並防止分配惡化,培養出較成熟的社會條件之後,再邁開民主化的步伐,不失為可行之道。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經驗也顯示,社會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勉強推動的選舉民主,不是流於形式,就是化為災難。所以,作為階段性的發展過程,“新中華體制”版本的“中國模式”有其某種程度的正當性。

  但是,台灣經驗也告訴我們,就結局或長時期的發展來說,當經濟成長帶動社會條件成熟之餘,民間力量的茁壯和擴大民治的籲求,也是擋不住的潮流。“新中華體制”可以作為階段性過程,但恐難成為邁向結局的道路,大陸的執政當局和知識只如何體認階段性任務的終結,拿捏邁向民主轉型的時程和節奏,是無可迴避的考驗。

  最後,我們必須指出的是,“中國模式”可以傳承自馬列主義的不多,可以溯源到中山思想的卻不少。無論是從訓政到憲政的設計,萬能政府和發達國家資本的主張,或者是人民充分享有四種民主權利的籲求,都對“中國模式”現階段的開展和未來的終結有高度的參考價值。重新審視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而不是用“革命先行者”一語輕輕帶過,是關心中國前途和兩岸四地發展前途的有志之士應該關注的課題。

  1可參閱《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101161890.html…。

  2〈潘維:中國模式不是為了頂禮膜拜〉,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101206631.html…。

  3有關說明也可參閱wikipedia網上“Washington Consensus”條目。

  4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Thomas G. Rawski(2001)在探討中國經濟的英文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上發表的文章。

  5相關的討論相當多,可以用“中國模式”一詞在網路上搜尋。

  6筆者所依據的文獻,為秦孝儀主編,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印行之《國父全集》(共12冊)。

  7有關論點可參閱Huntington(1991)著作的The Third Wave一書。

  8這是Andrew J. Nathan(2007)提出來的論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