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拆遷“變法” 二度徵民意體現民眾呼聲
2010年1月29日,國務院法制辦在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上公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稿,收到6萬多條意見。
意見最為集中的是補償問題,13000多條意見,涉及市場價補償、房地產市場評估、評估機構獨立性、非住宅房屋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標準、回遷、違法建築不應一刀切等問題。
對於這些在徵求意見中提出的問題,國務院法制辦在日前公布的二次徵求意見稿中給予了回應,對相應條款進行了修改。
車船稅法草案 官員學者與網友在線交流
車船稅法草案,一個月收到了近10萬條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14日公布了對各方意見整理後的情況,並公布了三封來信。對公眾意見的總體情況、數量前十位的省市除了有數據,法工委還以彩色制圖進行表現。
在對公眾意見公布後3天的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黃建初、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大旗、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高萍在中國人大網與網友交流。
當被問到過半數意見要求降低稅負時,黃建初回應,1.6-2.0排量的乘用車占乘用車總量的28%,這部分車主多數屬於工薪階層,應考慮盡可能不增加或者不過多增加他們的稅收負擔。
■ 聲音
民眾
“可用問卷調查關鍵問題”
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李劍,最近想買車,所以當知道北京正在制定治理擁堵的政策後,就特別關心這一新聞。但是等徵求意見稿出來了,他卻沒有進行任何反饋,因為“發傳真沒有條件,寫信也沒有這個習慣。”
讓李劍不明白的是,為什麼根據首都之窗的公告,這一次的徵求意見,只能通過傳真或者寫信,卻沒有給一個郵箱地址。
昨天是《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推進首都交通科學發展加大力度緩解交通擁堵工作的意見》徵求公眾意見的最後一天,但因為上面提到的原因,李劍最終沒有提交自己的意見。
在媒體工作的蘇昱平時也很少參加這種意見的徵求活動。她說,一般徵求活動都是法規和文件,對於20多歲的人來說,除非關乎切身利益,不然很難把整篇文件看完,更別提發表意見,另外,她也擔心自己發表意見最後變成一種形式。
不過蘇昱給出了另外一種建議,她說,政府部門其實可以在法規制定之前,用問卷的方式做一些關鍵問題的調查,這樣既能搜集民意,也會吸引人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