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年周期性的局勢震蕩一樣,新一輪南海爭端依然源於船只摩擦。5月26日,由越南首先發難的“中國巡邏艇破壞越南探油船”充當了風暴裡蝴蝶的翅膀。局勢在6月後迅速變得緊張——菲越中相繼軍演,美國高調介入,各國劍拔弩張。
中越兩國互聯網也成了虛擬的火藥桶。6月初,一篇名為《愛國日記》的匿名網帖獲得驚人的瀏覽量,作者用憂憤的筆調表達了一個越南青年在國家“內憂外患”下的心聲,最後他號召說:“敵人正在用你買牙膏和收音機的錢來造子彈,所有有血性的越南人都應聯合起來抵制中國貨。”
阮氏姿覺得這句話為她每個毛孔都注入力量,當晚她就銳減了周末的購物計劃,而且還取消了一場期待已久的中餐聚會。沒過幾天,街上很多商店都打出“越南製造”的招牌,以證明他們的生意足夠愛國。
效果很明顯。遊行僅半個月後,越南媒體報道中國商品開始滯銷,其中水果的進口量較年初大減30%,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是越南民眾罷買中國貨所致。
但中國貨並不只是牙膏和收音機,它還有更廣闊的含義——既來自中國的造船廠,也來自鄉鎮企業;既來自中國的煉油車間,也來自網游公司。它們無處不在,從極巨到極細推動著世界經濟鏈條的運轉。
“真正的抵制(中國貨)是不可能的。”面對危機,河內服裝商人陳光勇聰明地把帶有中文標識的標牌換掉,輕鬆消除了所有生意上的影響。“中越貿易不是一雙襪子兩雙皮鞋的問題,它的龐雜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支持他這一說法的證據是越南海關總局7月份的統計報表——過去半年中越貿易額仍強勁增長了30.5%。
在今天的越南,一個徹底的華貨抵制者肯定會寸步難行,他甚至無法使用烤箱、手機、淋浴器或更多的東西。他想駕駛摩托車,油箱裡裝的是中國的汽油;他想用電腦,發現連電也是購自中國的。他感到憤懣,想撥通朋友的電話來傾訴,無意中又享受了中國承建的基站信號,如果要徹底抵制,他甚至無法開口抱怨——現代越語中有約70%的詞匯來源於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