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獻禮劇的河內千年大慶依然熱烈,只是“中國因素”被媒體最大限度地回避。僅僅在一個多世紀前,越南還是一個典型的華文國家,法國殖民者到來後設計了一套拼音文字,在1945年左右基本取代漢字。此後隨著中越關係的起伏和民族主義的抬頭,越南教科書淡化了兩國的歷史交集和文化淵源,擱置中文名著,還一度取消了中小學的漢語課。
教育者們希望以塑造獨立、自生的越南文化來提升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這從情感上並不難實現,但“去中國化”者們的困難卻更多地來自歷史的邏輯和現實。
“只要對越南歷史追問得足夠徹底,總繞不開中國。”河內國家大學歷史專業學生阿春說,“沒有能單獨剝離於主幹的枝條。”
而中醫專業的阿龍則抱怨薄弱的中文基礎讓他對一些知識要點如墮雲霧,“中醫的精髓都藏在那些珍貴的古籍裡,它們無一例外用中文。”就連學習越南教育史,也無法避開供奉在文廟的2313位科舉進士。
今天的中國在越南一頭冷,一頭熱。一方面,官方努力切除與中國的文化臍帶造成大眾認知空白;另一方面,崛起的中國正在散發出無窮魅力。像世界大部分地方一樣,“中國熱”在越南也興起,唯一不同的是,它更多地是基於實用角度而非文化認同。
阿春和阿龍現在正在主持著一個漢語俱樂部。在河內,這樣的團體一共有3個,接納著數以百計的漢語愛好者,他們或出於興趣,或出於工作需要而走在一起,當然,多少還有些出於時髦。
前些年,十多位知名的越南專家聯名向教育部上書,要求恢復中小學階段的漢語必修制度。一些歌星,也熱衷取一個聽起來很中國的藝名來增加時尚感。
中國是一個大金礦。越來越多越南人認可這一點並付諸行動。10萬名越南學生正在中國一百多所大學裡學習,是赴美越南學生數的10倍;規模更龐大的淘金者則分布在中國每個角落,賺取雙倍甚至多倍於國內的薪酬;而更多的越南黑工通過非法渠道來到中國,女性更容易留下來,她們就是中國剩男圈裡著名的“越南新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