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現場目擊者,是否發生槍戰卻說法迥然有異。哪一種說法更真實可靠呢?
5.潘景寅有可能發難
儘管飛機上只有潘景寅一名駕駛員,給他的夜間駕駛帶來極大的困難,但從另一方面講,又給潘景寅本人創造了極大的機遇。他起飛後改變航向,很可能是在葉群、林立果的威逼利誘下進行的,並非出於本願,事先也缺乏思想準備。如果他堅決反對林彪出逃,再如果他深知林彪叛逃成功後的嚴重後果,他很可能拼死鬥爭,不惜機毀人亡來粉碎林彪的企圖。但是,潘景寅有人為破壞的可能嗎?
王海後來在回憶錄中寫到了空軍專家組的意見:“駕駛員潘景寅當時也不可能進行了搏鬥,這一點可從他當時的政治和現實思想情況及飛機起飛前後的情況判斷出來。9月12日深夜,林彪一夥是倉皇出逃的,登機時沒有正常舷梯,是從工作梯爬進機艙的,這些情況駕駛員當然清楚。林彪一夥登機後,駕駛員沒有得到航管部門的指令就匆匆開車,飛機先滑入草地,以後轉入滑行道,然後強行起飛,由於操作慌亂,256號飛機的機翼航行燈撞到了加油車的加油口上,這有事後在山海關機場撿到的256號飛機航行燈玻璃碎片為證。這一切都是駕駛員自覺所為,他當然也就不可能隨後在飛機上進行搏鬥。”(王海:《我的戰鬥生涯》,中央丈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298頁)
潘景寅起飛前接到過截然不同的兩種命令,他最終還是起飛了,僅此一點,就可以判斷他不會搏鬥。他是軍人,服從命令是其天職。給他下命令的,有林彪、葉群,有吳法憲,他當然聽林彪、葉群的。
此外,從飛機有操縱、有準備的迫降的情況看,潘景寅也沒有發難的可能。
倒是飛機出境前在內蒙古的貝爾廟上空莫名其妙地原地盤旋了一圈,給人們對潘景寅,對機上情況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提供了無限思索的空間。
但是,潘景寅的死卻是個難以下結論的問題。潘景寅死後,長時間沒有哪一級組織或領導為他做結論,不少人懷疑甚至公開聲稱他是林彪死黨。1980年11月15日,鄧小平在接見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總編輯厄爾.費爾時談到了“九一三”事件,他說:“據我個人判斷,飛行員是個好人,因為有同樣一架飛機帶了大量黨和國家的機密材料準備飛到蘇聯去,就是這架飛機的飛行員發現問題後,經過鬥爭,飛機被迫降,但這個飛行員被打死了。”鄧小平的話,只能說是他的一個判斷。但正是因為有了鄧小平這個話,1981年12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了潘景寅是“在蒙古溫都爾汗飛機墜毀死亡”的結論,民政部門發給了潘景寅的家屬應有的撫恤金。(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28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