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資本“遊戲”
在新能源汽車浪潮以及特斯拉的原始刺激下,2014年起國內掀起一股熱情高漲的新造車運動。但是,造車,從一開始就是適合資本高手的“遊戲”。
汽車製造是資本密集型行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產業鏈極為複雜,回報周期極長。即便是特斯拉,也是在連續虧損15年之後,才終於盈利。
互聯網造車巨大的風險在於,資本會評估哪家造車新勢力更有投資價值和盈利的可能性。一旦造車新勢力失去資本的信任,隨之而來的是資金鏈斷裂,被資本市場淘汰。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2019年曾發表文章稱,中國的上百家造車新勢力中,沒有任何一家值得投資。他以蔚來、威馬、小鵬等頭部造車新勢力為應對補貼退坡而漲價為由,稱從階段數據來看,造車新勢力唯一能統一的特點就是“燒錢”,但燒錢不節制只會讓投資者離得更遠,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一地雞毛。
“經歷過幾年時間,大家對於造車新勢力的熱情正在消減,並且開始回歸理性。不同的投資人有不同的判斷,但總體來看,要麼保持觀望一段時間內不投,如果要繼續往裡面投錢,肯定只會投頭部的幾家了。但頭部的幾家估值已經起來了,現在追加投資獲利空間不大,也會存在顧慮。”一位不願公開姓名的投資人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從一定程度來說,對所有的造車新勢力,資本市場不會給他們試錯的機會。
“汽車產業正處在一個特別大的變化窗口,我們的這些決策是不是對的?就像你打遠處的一個靶子,你只有開一槍的機會,三年後知道這個結果怎麼樣,但不可能再穿越回去開第二槍。”李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