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洛文化昭示“統則強、分必亂”的歷史規律
縱觀中國歷史,從“春秋無義戰”到兩晉南北朝的紛亂,從秦朝大一統到多族群交融的隋唐王朝,在王朝更替、政權更迭進程中彰顯出“統則強、分必亂”的歷史規律。河洛地區居“天下之中”的地緣特點和政治構建,使其在歷史統一時期是中央王朝的控御中樞,但每逢分裂割據之世,河洛地區就會成為必爭之地而陷入頻仍的戰亂中。以魏晉南北朝為例,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等因素使得河洛地區戰事連年,居各歷史時期之最。正是發生在這個歷史時期的永嘉之亂,使得河洛地區在歷經戰火中饑困日甚,《晉書》對此記載,“自永嘉喪亂,百姓流亡,中原蕭條,千里無煙,饑寒流隕,相繼溝壑”。在戰火連連、災難不斷的亂世中,形成了“衣冠南渡”這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的浪潮,可以說,當初中原人民背井離鄉南遷的根源就是永嘉之亂。
在“分必亂”所造成分裂動蕩、民不聊生的歷史遭遇下,我們渴望團結統一帶來“統則強”。早在先秦時期,中華民族就以華夏為核心,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在此格局下,秦始皇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及至漢代,漢武帝在強大基礎上,極大推動了“大一統”王朝的構建。隨著歷史的發展,“貞觀之治”的締造者唐太宗李世民主張“四海一家”,締造了“四夷來慕”的國家盛況;“洪武之治”的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主張“咸其生遂”,形成了“共享太平”的祥和景象。中國歷史反復證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國破家亡、人民遭殃。中國歷史所經歷的統一與分裂、河洛地區所呈現的盛世與亂世告訴我們,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二、理論維度:元典觀念是祖國和平統一的思想源泉
河洛文化匯聚了中國古聖先賢最原始的思想智慧,這些思想智慧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典觀念得以體現④。從“河圖洛書”的文化源頭到《四書五經》的思想智慧,河洛文化以特有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要義。其中,“大一統”思想、“和而不同”理念以及民本思想觀念最具代表性,雖因朝代更替歷經演變,但其思想主旨始終未變。
(一)“大一統”思想的理想目標
中國傳統“大一統”思想是人們普遍認同的理想政治秩序。何謂“大一統”?關於“大”,表“以……為大”,具有重視、推崇之意。“一統”強調從根上合多為一。可見,“大一統”作為理想的政治秩序,以“一統”為“大”,在“多元”為基礎的社會背景下,實現“一體”的秩序格局,主要體現在政治一統、思想一統、民族一統和文化一統四個方面。政治一統就是指國家統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所描繪的“大一統”理想承載著古聖先賢追求統一、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思想一統體現在以儒學思想為綱,融合諸子百家之長;民族一統強調“夷夏一體”,通過“光被四表”“協和萬邦”實現各民族的共同進步;文化一統提倡“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周易·繫辭下》),在主流價值的規範引導下實現不同文化的交相融合、兼容並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