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翁明賢:兩岸和平發展的結構分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9 17:40:48


 
  二、集體身份的建構主義論述

  1.建構主義的意義:觀念決定物質力量

  90年代國際關係理論出現建構主義學派,提出“觀念”主導“身份”,“身份”決定“利益”的邏輯思考。其中,代表學者溫特(Alexander Wendt)從批判“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與“新自由制度主義”(Neo-liberalism)的立場,借鑑社會學與溝通理論的“自我”(self)與“他者”(other)的概念,建立獨特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Social Constructivism)。 溫特舉出一個典型的例子,英國擁有超過朝鮮數倍的核子武器,華盛頓卻認為朝鮮是區域不穩定的來源,所以,問題的根源不在於物質力量的多寡,重點在於觀念讓物質發生不同作用的力量。

  此外,溫特提出國際社會雖然處於“無政府狀態”(anarchy)下,每一個國家都要追求不同的國家利益與目標,事實上,不是傳統國際關係理論所強調的單一無政府狀態,而是有多種的無政府狀態文化(anarchical culture):以“敵人”為主體的“霍布斯文化”(Hobbesian Culture),以競爭者為主體的“洛克文化”(Lockian Culture ),以及以“朋友”為主體的“康德文化”(Kantian culture)。每一種“主體位置”都涉及到“自我”對“他者”的“姿態”或是“取向”,在微觀層次上透過多種途徑實現。 

  2.身份類別與利益:身份決定利益內涵

  在不同文化下,行為體形成不同狀態的身份關係,溫特將此區分為:個體與“團體身份”(corporate identity)、“角色身份”(role identity)、“類屬身份”(type identity)與“集體身份”(collective identity), 其中,國家存在於國際社會之中,擁有“主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從國家層次),也是“團體”(從全體國民角度),而“角色身份”是相對於其他行為體所呈現的對立現象,例如:殖民母國與殖民地、老師與學生、僱主與員工等等,集體身份與角色身份不同,基本上,針對第三者所形成的身份關係,例如針對氣候變遷問題,聯合國召集全球社會形成“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UNFCCC),或是2001年由於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聯盟”,具有共同因對的“目標”,而不是相互對立的現象。
溫特提出的“集體身份”某種程度可以運用來說明兩岸關係如果朝向和平發展,必須要建立和平發展的集體身份。 影響國際社會“集體身份”形成的充分條件有三個:“相互依存”、“同質性”與“共同命運”三項,通常提到“相互依存”係指在經濟上兩者之間的往來,所形成的各種經濟利益之間的“易毀性”與“敏感度”的態勢。在同質性方面,係指兩個行為體之間在政治體制、意識形態與社會文化方面是否有共通性存在?而在“共同命運”方面,則是針對第三者對於兩個行為體所造成的利益威脅,例如:對於整體美洲原住民而言,西方國家殖民者是他們面對的共同命運,各個不同的原住民族群之間的關係是“角色”競爭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