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龍文化圈”的一個重要共項,東亞各國文化中均把“龍”作為“瑞祥”的象徵
主持人:如何認識中國龍文化對東亞各國龍文化的具體影響?
王勇:縱觀東亞各國文明史可以發現,上古時期東亞國家的神話中均存在“蛇”信仰。隨著中華文明向四周擴散,這些國家的土著的“蛇”向中國的“龍”進化。先看朝鮮半島,《魏書》記載高句麗始祖朱蒙的母親為龍神河伯之女。再看日本列島,繩文時代的粗陶已經出現蛇的造型,距今約2500年前中國的水稻技術及金石文化東傳,促使日本從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而新興的彌生時代粗陶,龍的圖案取代了蛇的造型。最後看越南,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大越始祖涇陽王乃炎帝神農後裔,娶洞庭君之龍女為妻而生貉龍王,遂繁衍百越眾生雲雲。東亞各國始祖傳說中“龍”的要素,反映出文化歸源趨同的心態。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龍是想象中的靈獸,在道教的四方四神說中,青龍負責守護東方。秦漢至魏晉時期,鐫刻四神圖案的金石器皿傳至周邊各國,從高句麗藥水裡古墳壁畫、日本高鬆冢古墳壁畫的四神像中,我們可以看到帶有中國道教氣息的青龍,已經跨洋過海融入周邊民族的意象中。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戰國到秦漢期間,龍與王權結合,如《史記》稱秦始皇為“祖龍”,漢高祖劉邦是龍體感應其母而生。隋唐時期東亞國家形成册封體系,各國君王均龍袍加身,出則坐“龍駕”,歸則居“龍宮”。朝鮮李朝所建的景福宮,即以雙龍圖莊嚴;日本平安時代的太極殿,東西以蒼龍樓與白虎樓拱衛。不過,“龍”的意象在東亞各國也不盡相同。例如,日本天皇即位時服中國式的禮服“袞冕十二章”,其雙袖綉有龍圖,但天皇的朝服僅有桐、竹、鳳凰、麒麟圖,而不用中國朝服習見的龍圖。
在東亞各國傳播較廣的大概是佛教中的“龍”。印度佛教中的Naga(譯為“那迦”或那伽),從柬埔寨吳哥窟遺址的造型看當源於眼鏡蛇,但在漢譯過程中被置換成中國意象中的“龍”。日本高僧空海入唐求法期間,學到密教祈雨的法術,回國後在神泉苑祈雨,從《弘法大師行狀繪詞》看,他招來的印度善女龍王呈蛇形而無眼鏡蛇的冠子,屬於印度龍、中國龍、日本蛇的混合體。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在日本、朝鮮、越南的寺院裡,無論壁畫還是雕塑,均以中國龍為主流。
從縱向來看,龍的意象在中國文化中生生不息;從橫向來看,中國龍在東亞各國千變萬化。東亞各國繪畫、建築、園林、器物乃至詩文、史書中的“龍”,不僅傳遞著中國文明的基因,也融入了東亞各國民族的創意。作為“龍文化圈”的一個重要共項,東亞各國均把“龍”作為“瑞祥”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