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成功的地方並非展示了中國的美食文化,更多的是一種濃濃的鄉愁。”陳曉卿對看漲的收視率頗為滿意:“平均收視率有0.5%,高於同時段的電視劇,最高一集的第四集達到了0.55%的收視率,這個水平已經和BBC的紀錄片差不多了。”
這個紀錄片人一直瞄准的就是《國家地理》、Discovery和BBC紀錄片,這次大獲成功,他並不意外,因為“主題比較接地氣,題材比較討好觀眾”。
讓這個“美食活地圖”去拍一部關於美食的片子確實游刃有餘,但以“吃貨”的標準去衡量他的成果無疑過於膚淺。“如今有許多令人食欲大增的美食節目,我們的節目則別出心裁,試圖呈現更多有關菜肴的文化元素,如飲食習慣和飲食道德。”他說。
對片子的製作技術、思想立意陳曉卿都自信滿滿。吃只是起點,而非終點,他覺得自己準確地扣住了大眾的命門。在陳曉卿看來,“吃”恰恰是最具“中國特征”的一點,就像中國人善於吃苦,苦瓜、陳皮都能被加以食用,食物體現了這個東方民族獨特的生存哲學。
“你可以不是‘白富美’,也可以不是‘高富帥’,但肯定能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吃貨。”有人用時髦的語言重新定義了“吃”對國人經久不衰的號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