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過年就怕親戚鄰居問這問那,更怕父母催婚。我讀完博士就已經30歲了,又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怎麼都得耽誤個一兩年,現在女博士學歷高,交際面也窄,所以也就成了大齡‘剩女’。”
大連某高校青年教師曲成新2015年博士畢業來到該校工作。妻子目前還在北京讀博,孩子剛剛3歲,家裡只有他一人工作,“我爸媽都是農民,他們拿出了全部積蓄、四處借錢幫我凑齊了購房首付款,現在生活支出加上房貸,每月的花費近8000元。”小曲在學校外邊找了個兼職,掙錢貼補家用。
“現在的青年教師,哪一個不是讀了20餘年的書才到高校的?可是一旦到了高校,除了工作壓力外,結婚生子、購房買車等,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大連某高校的教師蕭明忍不住倒起了苦水。“細細算來,現在每個月我所有工資補貼加在一起不過5000元,學校周邊的房價已漲到每平方米1.4萬元。一些有商業頭腦的青年教師,有的在民辦培訓機構做兼職,有的開起了淘寶店、做起了微商,然後讓學生幫忙打理和推銷,還冠以勤工儉學和大學生創業的名義。年輕老師一旦選擇這條路,還談什麼學術呢?”
記者約曲成新訪談時,正趕上他在整理各種發票,餐飲、住宿、打車、購物等,各式發票忙了一下午。“目前我最苦惱的是報銷科研經費,不過這個問題不是我一個人面對的。文科方面的科研經費一般都是1萬元到20萬元之間,很多文科項目需要的物質設備少,卻極消耗腦力,現在項目結項管理越來越嚴,每做完一個項目都要脫一層皮,一想到報賬的繁瑣嚴苛就渾身不自在。”
“我們那個博士班的同學找工作,首先不是看學校的名氣,而是看哪個學校給的安家費高,哪個學校能夠提供住房。”剛剛在遼寧某地級市找到工作的秦中告訴記者,來到這裡,學校兌現了承諾: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和1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你也可以說我勢利,但是我都34歲了,還要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實在是沒有辦法。”與他同期畢業的10位博士,7位都去了三線城市。
“剛擇業時,看到身邊一些同學留在了北京,心裡也默默發誓,都讀到博士了,一定要留在這裡。”可擇業過程中的一次次碰壁,讓今年34歲的山東人張軍逐漸清醒下來,“想留北京,重點院校基本沒戲,人家不是要‘海歸’,就是要求有北京戶口或者是學術帶頭人,去一般院校頂多做個輔導員,心裡有些不甘。現在我在沈陽一個月工資基本能買一平方米房子,愛人在這裡也找到了工作,非常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張軍如今在沈陽某211院校土木工程學院工作。
今年寒假小張老師帶著家人去了趟上海,“這期間我拜訪了一個在這裡工作的同學,他們夫妻也都是農村的,留在上海工作後傾盡兩家的積蓄買了一套面積約60平方米的房子。那個樓是1980年建的,略顯破舊,結構也不合理,父母來時就在客廳放一張折叠床。他們兩人每天都在學校,很晚才能回家,35歲了還沒要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