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必須面對的現實是,高校高級職稱有一定的比例限制,經過多年職稱評審,名額已基本飽和,只有等待老教師退休,空出若干名額。僧多粥少,競爭激烈,希望與失落,在年複一年的努力中循環往複。
目前,多數大學規定博士生畢業進大學工作後先當講師,3年後可申請副教授,而實際上很多高校講師晉升副教授的年限在4至6年之間;晉級副教授5年後可申請教授,而7至9年後才晉級的也大有人在。
“我們這個學校,現在助教、講師有400多人,學校每年還要招收50多名青年教師,而學校每年獲得副教授職稱的老師不到20人。”遼寧中部一所高校的副校長有些無奈。
“每個學期開始,學校人事處、科研處都會下文件、開會,強調科研、論文、課題的重要性。在我們這裡,你如果要想評副高,必須有1部專著、3篇全國核心期刊論文,同時還要承擔省部級及以上教學科研項目兩項。”在沈陽某高校工作了3年的教師餘啟明說。
“年輕教師申請課題中標率太低。課題申請一般都會看申報者承擔過哪一級的課題,那些默默無聞、白紙一張的年輕人很難入評委的法眼。自己拉不來課題,只能跟著老先生們做。儘管可能活幹了不少,但發表論文時署名排在最後一個,因此獎勵和排名總是靠後。”剛剛完成一個省級課題的青年教師李洋心有不甘。
小李老師的電腦裡,存著每一年學校發布的職稱文件,“每年我們學校評定職稱的申報條件都有變化,以前要求論文3篇,現在則要求5篇,其中3篇需要發在核心刊物;以前學校要求有課題即可,如今則要求必須有省級課題,甚至是國家級課題。學校晉升職稱的標準越來越細,越來越嚴,這其實是個表象,名額就那麼多,要求卻越來越高,只能讓老師們想盡各種辦法,這也導致一些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
“指標細化了,標準嚴格了,這樣才能夠保證學校的學術研究成果在省裡或者全國有位置,然而這樣‘唯GDP主義’逼出來的早出活兒、快出活兒、多出活兒,真正的學術價值又有多少呢?又有多少老師背離了最初的專業和愛好,為了完成指標才去搞研究的呢?”遼寧某大學一位已退休的副校長這樣感嘆。
給青年教師更好的人文關懷
他們更看重“今天的機會和明天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