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張亞中:用中華文化解“主權”糾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01 00:36:00  


 
      中華文化中“天下”與“國家”的關係

  在周武王滅商之後的時代,運用禮樂規範,讓天下諸侯盡服膺於周天子。所謂“天下一家”意味周天子因為擁有天命,天下盡歸周天子。春秋期間,周天子儘管已經不再有政治影響力,但諸侯仍奉周天子為主,孔老夫子對於管仲維護這個體制即給予高度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在孔老夫子的眼中,如果沒有管仲堅守周禮,天命難保,文化終將盡失。

  戰國末期周天子更形若虛設,七雄間相互征伐,大家都要求取天命所歸。秦王最後以武力獲勝統一。在中國文化上,這是從“天下一家”轉移到“家天下”的開始。不過,即使如此,“天下”這個概念並沒有消失。“爭天下”一詞仍是歷代英雄豪傑的自我期許,無論是討伐的檄文還是出師的宣告,均不離受天命而為之的訴求。

  在“天下一家”的概念下,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雖然它們也自稱為“國”,但是用現代西方政治學的標準來看,它們其實只是“政府”而已,它們擁有的都僅是“治權”,它們爭取的是統治天下的治權。用中華文化來說,所謂的“主權”並不存在,“主權”仍舊屬於“天”。皇帝們自稱“天子”,亦即天之子,代天行使治權。《詩經.小雅》所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談的其實也是“王”統治土地與人民的“治權”而已。

  古人說,天下一統,而不說國家一統,是有其深意的。顧亭林在其《日知錄》中稱“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認為避免亡國乃廟堂人的責任,但不可亡天下則是所有人的責任。原因在於在傳統中國文化的理解中,國家只是個治權的政治性概念,天下則是一個文化性的概念。

  秦漢以後,政治上“一統江湖”的“家天下”概念取代了文化上“天下一家”的概念。但是即使如此,尚書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以及孟子“聞誅一夫紂,未聞弑君也”的民本思想,無疑給主張擁有“天命”的君王一計當頭棒喝。雖然儒家發展出來了治權所需要的“綱常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當其治理不符合天命的“德命”本義時,他們是會嚴厲批判的。而他們最好的批判工具就是警告皇帝“天命”將要開始轉向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