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但是從我們的立場來考慮,我已經有飛機了,我自己研製出來的。
程不時:這是因為當時在80年代,我們在航空界有兩種不同的觀念,這兩種觀念實際上是衝突的。
記者:什麼觀念?
程不時:一種觀念認為中國為什麼要發展自己的技術,是為了跟國際合作,國際合作是目的,發展自己的技術是手段。你不是已經搞出“運十”來了嗎,不是已經飛行了嗎,飛行你就獲得了美國的麥道公司的青睞,麥道公司確實表了這個態,說你如果沒有“運十”我不能跟你合作,我不會把飛機交你去裝。“運十”成為跟麥道談判的一個籌碼,這個籌碼已經達到目的了,已經達到我跟美國合作的目的了。
運十下馬後,中美合作的“麥道項目”延續了將近十年。然而就在1997年,波音公司併購了麥道公司,這起併購事件直接導致中國大飛機研製工作的徹底停滯。一時間,關於中國發展大飛機是依靠國際合作還是自力更生的爭論再度升溫。
記者:那當初以我們的技術實力來說,你們決定走研製的道路,心裡有數嗎?
程不時:我是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飛機的總體設計者,我當時是總體組組長,當時我們帶領我們設計的叫做徐生壽,他是從美國回來的一個工程師,原來清華大學畢業的,他提出一種理念,這種理念被我接受。
記者:什麼理念?
程不時:理念就是說“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日本的飛機設計師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設計出“零十”飛機,“零十”飛機性能表現很好,包括珍珠港偷襲飛機起了很大作用。後來外國人在雜誌上發表文章,說這“零十”飛機實際上是抄外國的,不知道是抄哪架飛機的。結果一個戰敗國國家的飛機設計師非常感到受侮辱,出來宣布,說我不是抄任何一架飛機的,我是集中了很多飛機的優勢做出我自己的創作,這是我的創作,這不是我抄的。國家戰敗了,他本人還保持這樣的尊嚴,而我們本國抄襲的一種文化,很深地傳播地很廣,以至於我們寫航空總結的時候,在昆明開會,要我去開會,結果我有事不能開會,他們有一個草稿給我看,我一看這草稿,我一看氣壞了,他把我,第一架子飛機是我設計的,接連三架飛機又都是我設計的,他就說這架飛機是抄誰的,都是誰的,他要把所有的飛機都講成是抄的人家的,他感到就是占了便宜,我站的層次高了,你看這個飛機是抄他的,所以我這個飛機就是好的。我後來寫了一篇很嚴厲的信去批評他,我說你怎麼連一個戰敗國的飛機設計師尊嚴都沒有。
記者:仿制跟研製這個界限我們怎麼區別?
程不時:有人說你把那個圖一比,那兩個圖差不多嗎,我說拿這個圖比一比,我心裡想我不好告訴他,我說把你的圖跟一張猿人的圖比一比,這不也差不多嘛,你把任何一架飛機比一比,你把空克的飛機跟你這個飛機比一比,不也差不多,我承認我確實沒有怪誕到那個程度,一下子裝出兩個垂尾出來,或者搞一個鳳凰式的翅膀,我沒有搞出這樣的東西。我是一個常規的設計,但是這個常規的設計是我的組合,是中國的組合。我很贊成小平同志一個講話,叫做“摸著石頭過河”,我體會這個新形勢是什麼,就是有橋你過橋,沒有橋你坐船,橋也沒有,船也沒有,怎麼樣,摸著你也要過河,總的是要過河,總的是發展是硬道理。但是我們有些仿制論者提出來是沒有外國人拉著你的手,你千萬別下水,你一下水你不知道水裡有螞蟥什麼東西的,那可不得了,是這樣一種概念,這種概念是一種停滯的觀點,不是發展的觀點。有的人因為波音707,707加1就是708,就認為708是707加1的結果,你把707拿來以後你就變成自己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