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玄學的興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14 00:04:28  


 
  (三)玄學的文本和理論淵源

  學術思想的發展不可能無中生有,前人的思想資料和學術成果是後人進行研究的基本理論來源。中國學術所具有的經典注疏或曰解釋的傳統,從漢代經學的產生就已經開始了。後來者對於先前者的思想,是在繼承的形式下進行的創新,故前後思想的連續性在中國學術傳統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孔子講他治學的基本主張是“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這一主張後來實際上成為了整個中國學術發展的最為重要的方法論原則。它說明的是,任何從事學術活動的主體,都應當在對過去經驗的分析總結中,發現並提煉出新的教益,以滿足新的時代的需要,並作為下一步發展的指導。

  在這裡,注解過去與發現未來是一致的,繼承與創新本是同一學術活動的兩面。因而,儘管作為整體的中國學術的連續性要遠勝於斷裂性,幾千年的中國學術也正是有賴於此才能順暢地傳承下來。但從學者和學術研究的方向來說,中國學術不是向後看而是向前看的,只有創新才具有生命力。

  《周易.說卦傳》言:“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數往”與“知來”並重。然“知新”在“溫故”之中,“知來”也就在“數往”之中。說到底,“溫故”是為“知新”、“數往”是為“知來”服務的。人所以要“溫故”、要“數往”,根本的目的也正在於此。所以,《周易》最終提倡的還是“知來”而“逆數”。

  但是,孔子和《周易》提倡的這樣一種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又以創新為主的治學原則和方法,在漢經學家那裡卻是相當地模糊了。經學家對儒家原典的注解,經師們的繁雜考釋,對於弄清先秦人的思想無疑有巨大的幫助,單純從學術的角度說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另一方面,由於著眼點往往拘泥於過去而缺乏創新的精神,容易使人陷入故紙堆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就成果本身來說,經學家們對六經的詳加條釋,也使得後人很難在注解上有所超越。學術要想發展,就必須要放開眼界尋找其他有助於發揮自己心得的思想資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