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漢簡是一個歷史文化寶藏
光明講壇西北漢簡,是一個歷史文化寶藏,而且它是原始記錄,是當時留下的文件檔案,對我們研究漢代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絲綢之路、民族關係、郵驛交通、科學文化、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1.為研究兩漢西北地區的區域政治和軍事管理體系提供了生動翔實的原始記錄。
漢武帝開拓河西,研究河西的政治歷史,光靠兩《漢書》的材料是遠遠不夠的,漢簡材料無疑是一個極為豐富的寶藏。比如郡縣門下和諸曹掾、史的設置和職權,兩《漢書.職官志》並沒有明確具體的交待,但漢簡中卻提供了用以歸納、概括的豐富記錄;除郡縣設置外,河西還有張掖屬國和居延屬國,體現了匈奴降漢後漢朝在邊地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不同於內地的政治制度,而漢簡中對屬國的豐富記載則補充了傳世文獻的不足,對研究漢朝的民族關係和民族政策具有重要意義;縣以下的基層組織有鄉、亭、里、聚,每縣有多少,職能如何?過去是不甚清楚的,而漢簡則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基層組織的設置、分布、運行和作用,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基層社會;郡縣及其以下基層吏員的來源、祖籍、出身、門第、任職資格、任免程序、爵秩俸祿、考課升降、撫恤養老等等,在漢簡材料中均有最原始最生動的記錄;還有皇帝的詔書、朝廷的公文、郡縣官府的文件如何一級一級下達到基層?公文如何簽發如何傳遞如何運行,政府的政令如何貫徹,如何監察?漢簡中都有極為豐富的實例。
與行政組織相對獨立的還有一個軍事系統,那就是都尉、候官、候長、隧長。都尉秩級略低於太守,受太守節制。但開府治事,另有自己的運行機制,而且邊郡不同於內地。內地大多一郡只設一個郡都尉,但邊郡尤其是北部邊郡,肩負著防守匈奴的任務,所以敦煌就設有玉門都尉、陽關都尉、中部都尉和宜禾都尉;酒泉則有西部都尉、北部都尉和東部都尉;張掖有居延都尉、肩水都尉和農都尉等等。居延、敦煌漢塞烽隧出土的漢簡主要是駐兵屯戍方面的內容,是我們研究漢代軍事制度的原始材料。
2.為研究河西地區的軍事防禦和漢匈關係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漢武帝開通河西後,第一個措施是把內郡人口陸續遷往西北及河西;第二個措施是修築障塞烽隧,派兵屯駐。而河西的障塞分四次從令居(今永登)往西延伸,從永登到酒泉、從張掖到居延、從酒泉到玉門、從玉門到羅布泊。而漢簡所給我們的知識要比上述傳統記載多得多。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從敦煌西部到張掖、再從張掖到居延東西500千米的邊防線上城障烽隧的分布和戍卒的駐守。比如居延,這是游牧民族從塞外進入河西的重要孔道,是漢王朝當年屯兵駐守的重點。北邊有居延都尉,南邊有肩水都尉。而居延都尉之下從北往南分布有殄北候官、居延候官、遮虜候官、甲渠候官、卅井候官等五個候官;肩水都尉之下分布有廣地候官、橐他候官、肩水候官、倉石候官、庾候官等。每個候官下面有若干個候部,候部下面有七八個或者十多個烽隧。候部由候長統領,烽隧由隧長負責,每隧有3—4戍卒。候官相當於今天的副縣級幹部。通過漢簡的記載,20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甚至能夠確切地知道當時每個烽隧的名稱、隸屬關係、戍卒人名、守禦器裝備等等。還有,戍卒的來源、服役時間、日常巡守、糧食供應、武器裝備,傷殘撫恤等,也都是漢簡的重要內容。如烽火報警系統,烽、煙、表、苣火、積薪等五種信號工具根據敵人來犯的數量、遠近、方位如何組合、使用和傳遞,當時都有最原始的記載留存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