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西段主要是葱嶺以西。南道從莎車越過懸度,進入南亞次大陸,可到難兜、罽賓和天竺,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從莎車西行到蒲犁,翻越葱嶺進入大夏、大月氏,可達安息,即今天的阿富汗、伊郎等地。北道從疏勒可到大宛、撒馬爾汗、馬雷、馬什哈德、經里海南岸到巴格達、再經大馬士革西南到北非。另外從天山以北的草原之路通過伊犁河穀到達哈薩克斯坦,沿錫爾河東岸,繞鹹海、里海、黑海北部草原,到君士坦丁堡。懸泉漢簡中有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罽賓和烏弋山離的記錄,是研究絲綢之路西段交通的重要資料。
6.為研究西域和中亞的歷史以及中西關係提供了實物和文獻上的新證據。
西域這一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指向。西漢時期,西域有36國。西漢末年分為55國。除康居、大月氏、大夏、罽賓、難兜、烏弋山離、安息“不屬都護”外,其餘48國,在漢末有戶 221570,總人口1254991 人。這片土地山河壯美,幅員遼闊,今天的面積是166萬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清代被人割走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千米,應該是210多萬平方千米。兩漢時期,西域的歸屬和向背先是隨著漢與匈奴勢力的消長而揺擺於兩者之間,後來則因為匈奴的衰落而徹底歸屬漢朝,最終成為漢王朝統治下的一個地方政權。在這方面,漢簡材料為我們提供了第一手檔案文獻和實物資料。西域55國中,漢簡中記載了其中34國的材料。除上文所列20國外,還有車師(分為4國)、且彌(分為2國)、胡狐、烏貪訾離、烏孫、大宛等10個國家。
烏孫是張騫第二次出使通好的主要對象。而張騫於元鼎二年回返時,“烏孫發道譯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緊接著漢朝遠嫁公主與烏孫和親,標誌著漢與烏孫的鄰國關係進入結盟階段。本始二年,漢與烏孫十五萬騎擊匈奴,後又丁零、烏桓、烏孫三道並出,使匈奴人畜蒙受重大傷亡。張騫出使烏孫所謂“不得要領”而沒有完成的使命,40多年後完全實現了。甘露元年烏孫內亂,分為大、小昆彌,常惠率三校在赤穀城常川駐屯,鎮撫大昆彌,並且為大、小昆彌頒賜印綬,使其接受朝廷的封拜,說明此時的烏孫已由先前的盟國變成了漢朝的屬國。西北漢簡中有大量關於烏孫的記載,同傳世文獻相互印證,有力地證明公元前的一個世紀里,烏孫同漢朝的關係由鄰國而盟國、由盟國而屬國的歷史過程。
《漢書.西域傳》記載:“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僕都尉,使領西域,常居焉耆、危須、尉黎間,賦稅諸國,取富給焉。”但是到了神爵二年(前60),日逐王先賢撣率12000人降漢,被封歸徳侯。僮僕都尉由此罷,衛司馬鄭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西域都護的設立標誌著漢朝在西域設立了一個不同於內地的行政機構,天山南北成為漢朝疆域的一部分。除了上述文獻記載外,漢簡中有日逐王降漢後,一路由西域經河西送往長安的記錄,從文物、檔案和出土文獻的角度有力地證明從西域都護設立的那一天起,天山南北廣大地區就已成為中央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