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國學大師的人文情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3 00:00:20  


 
  今我國民輕棄信義,權謀詭詐,雲翻雨覆,苛刻涼薄,馴至盡人皆機心,舉國皆荊棘者,曰惟小說之故。今我國民輕薄無行,沈溺聲色,綣戀床第,纏綿歌泣於春花秋月,銷磨其少壯活潑之氣;青年子弟,自十五歲至三十歲,惟以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為一大事業,兒女情多,風雲氣少,甚者為傷風敗俗之行,毒遍社會,曰惟小說之故。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處處為梁山之盟,所謂“大碗酒,大塊肉,分秤稱金銀,論套穿衣服”等思想,充塞於下等社會之腦中,遂成為哥老、大刀等會,卒至有如義和拳者起,淪陷京國,啟召外戎,曰惟小說之故。

  梁啟超認為小說的教育作用與毒害作用同樣巨大,他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有意識地將古典與現代人生相融合,以使傳統走向新生。

  梁啟超在著名的《中國韵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一文中進一步提出:“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聖,但它的本質不能說他都是善的都是美的。他也有很惡的方面,也有很醜的方面。他是盲目的,到處亂碰亂迸,好起來好得可愛,壞起來也壞得可怕,所以古來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重情感的陶養。老實說,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將情感善的美的方面盡量發揮,把那惡的醜的方面逐漸壓伏淘汰下去。這種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類一分的進步。”(《中國韵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梁啟超以他博通中西文化的學識,在這段文章中概括了中國古代文學中情感教育價值,他認為對人的情感的培養有助於塑造新的國民人格。

  梁啟超論文藝時還涉及情感教育中的審美趣味範疇。西方人喜歡談趣味無爭辨,而中國古代注重趣味與精神人格的融合。在中國傳統文藝觀中,有著豐厚的審美趣味學說,梁任公出於深厚的古典情懷,獨具只眼地看到了其中的現代人文價值。他在《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中說:“趣味是生活的源泉。趣味幹竭,活動便跟著停止。好像機器房里沒有燃料,發不出蒸氣來,任憑你多大的機器,總要停擺。”他對趣味的理解,有點像王國維說的生活之欲,但王國維的生活之欲,是從叔本華哲學中推導出來的,帶有很大的悲觀色彩。梁氏論生活趣味則充滿著生活的樂趣,他認為趣味本身就是生活的動力,而不是生活痛苦的轉化,但他對人生的趣味是有褒貶的,有的趣味,如吃喝嫖賭這一類嗜好就是不好的。梁啟超認為,人的審美趣味的培養既要靠自己的先天器官,同時也依賴於後天的教育,即誘發的作用,而從事誘發的途徑不外乎三種,即文學、音樂與美術。梁啟超對於美充滿著讚美之情,他說:

  愛美本能,是我們人人都有的。但感覺器官不常用或不會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個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沒趣的人;一個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沒趣的民族。美術的功能,在把這種麻木狀態恢復過來,令沒趣變為有趣。”(《美術與生活》)

  這可以說是一位國學大師人文情懷的彰顯。足以為我們的國學研究垂範示倫。

  三、王國維的悲劇情懷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清末秀才,號觀堂,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是近現代史上的最著名的學者之一。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王國維的學術歷程很獨特。他是先從接受德國古典哲學與美學出發,然後再去從事中國傳統的文史之學的,他的人文情懷,在其哲學與美學理論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在這里我主要從他的美學與文學理論談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