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還有一個為今人忽視的目標,即它是精心組織的,沿著清初戰爭的路線,意在通過這種具有威脅性的方法,提醒南方漢人注意清人的強勢武力。”南巡的籌備屬於“旗人事務”,漢人一般不得參與,而且它完全按照圍獵的規則來安排……皇帝不但把自己塑造為一個馬上皇帝,還命令八旗將領不得乘轎,只能騎馬。
按照高王凌的理解,乾隆朝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乾隆初政,大約前十五年時間,二是乾隆中期,從乾隆十六年到四十九年,三是“乾隆晚景”,最後十幾年時間。從所謂“養交兼施”、“先養後教”的宗旨出發,在乾隆初政的十幾年時間(即《乾隆十三年》)裡,政治的重點集中在“養”上,而在其後一個很長的時期裡,可以說它就轉向到了“教”上(《馬上朝廷》一書所言),到了第二階段,卻更多地表現了清人統治的“滿洲特性”。
不僅“南巡”折射出這一變化,“文字獄”的高潮迭起也是最好的明證。有統計顯示,乾隆一朝製造的文字獄案件總數在140 次以上。
四十九年之後,乾隆已經74歲了,終於沒有再南巡。
廢弛和貪縱之謎
出了和珅這位後來中國歷史上頭號貪贓犯,乾隆後期的統治總被人與吏治敗壞、政事廢弛聯繫在一起。
和珅是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推出的“議罪銀”制度積極推行者,照此規定凡官員坐罪,可以通過繳納銀兩的方式得到豁免或減輕處罰,議罪銀所得款項均入內務府各庫,以增加皇室的收入。就此,乾隆末年在北京的朝鮮使臣說:“閣老和珅,用事將二十年,威福由己,貪黷日甚,內而公卿,外而藩閫,皆出其門。納賄諂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上自王公,下至輿珅,莫不側目唾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