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政府權力明顯加強,這已是不爭的史實。但在中國,這段歷史卻不太為人注意。在一般的清史著述中,18世紀政治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央集權的加強”、“賦役改革”、“整肅吏治”,以及“反貪污”這幾件事。這種說法自蕭一山《清代通史》以來,幾乎就沒有多大改變。這與史實相去甚遠。
現有研究表明,清代在聖祖發現人口問題之後,經過康熙(後期)、雍正、乾隆三朝,在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即公元1700-1750年代),圍繞這一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對策,從而構成了政府政策上一個極具連續性的、空前活躍的和充滿生氣的時期。
康熙以來的有關想法,表現出了中國人口思想的主流,即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力求用經濟發展來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而非限制人口的增長)。據說,以經濟為主導解決政治問題的思想興起於19世紀的西方,這樣看來,怎能說清代的人口思想就是一個“傳統”的產物,而不符合“現代”的標準?
此外,中國本具有前現代國家罕與倫比的政府與官僚組織,又值國力鼎盛時期,全力在各省推行勸農政策的結果,直接帶動了政府權力的擴張。這是一段為中外學者“忽略”的歷史,但它卻是中國史中一次重要的“脈動”,並與20世紀(而不僅僅是19世紀)的“大政府”現象直接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