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改寫西海固學子命運的“特殊高中”
http://www.CRNTT.com   2021-02-26 10:09:18


 
  “當時在這個約有180萬人口的地區,只有13所高中學校。而且一個孩子高中一年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加起來平均要兩三千塊錢,這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只讀完義務教育,孩子們找不到繼續求學、就業的好出路。高中教育資源的缺乏,不僅成為制約山區發展的瓶頸,也讓一些學生、家長看不到讀書的希望。”他說。

  “山區要發展,教育要優先,建一所優質高中,讓更多孩子特別是貧困家庭孩子上大學”,成為當時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共識。

  學校建在哪裡?按照一般的辦學規律,從資金投入、生源地等多方面考慮,當時不少參與決策的幹部、專家建議,這所高中可以選擇建在學生比較集中的地區,比如固原市。

  這一次,寧夏打破常規,決心在幾百公里之外的首府銀川市為西海固學生專門建設一所高中。
 
  “利用銀川的區位、師資等優勢資源辦學,能夠為山區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讓他們也能和城市孩子一樣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享受同樣的優質教育。”在育才中學校長鄧樹棟看來,這一創造性的辦學模式中,也蘊藏著黨委和政府下狠心、動真格解決西海固貧困問題的決心。

  除了學校選址在首府城市,六盤山高中還對所有學生免收學費、住宿費,每年為每名農村戶口學生補助1000元生活費。

  2002年,六盤山高中進入籌劃建設階段,並開始同步面向全國招聘教師。第一批48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年輕教師,很多不顧收入下降、環境艱苦、家人反對等現實困難和壓力,成為六盤山高中扶貧教育的“創業者”。

  來自江蘇溧陽的趙保利和妻子便是其中兩位。“剛來時,住的是臨時宿舍,幾人擠在狹小的房間裡,生活環境、工資待遇都比原先差多了,但大家是奔著‘給貧困山區的孩子辦一所好學校’來的,想在這裡發揮更大的價值。”趙保利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