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幫助更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考上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只關注升學率,讓孩子們變成只會‘死讀書’的考試機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成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金存鈺說。
在上課前的“小班會”上唱歌,課後與籃球隊的小夥伴們切磋,是育才中學高二學生柯原學習之餘最開心的事。
柯原的老家在西海固大山深處。2012年,9歲的她跟隨父母搬遷到幾百里之外川區的生態移民村。搬遷之後,因為學習條件的改善,柯原的學習動力更足了,她也暗下決心要考上六盤山或育才。“我想上好的高中,但又不想增加家裡的負擔。”她說。
夢想成真。通過自己的努力,柯原如願考入了育才中學。“爸媽特別開心,拿到通知書的那天他們還帶我去縣城撮了一頓。”她說,入校時覺得校園好大好漂亮,隨時都擔心會迷路。
或許是因為家鄉有著唱“花兒”的傳統,柯原從小就愛唱歌,也很有音樂天賦,那時經常對著大山唱,對著牛羊唱。
“學校有很多社團和興趣小組,自己感興趣就可以加入,學校也會為我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這讓我更加自信,也增添了學習的動力。”柯原說,她沒想到上了高中還能有機會唱下去。入校兩年多,這位曾經性格內向、說話都不敢抬頭的女孩,已經能大大方方站在台上給同學唱歌了。
馬世龍也告訴記者,高中雖然學習緊張,但他的不少愛好特長都是在那時被“挖掘”出來的。當時他選修了吉他和書法,還發現自己有跑步的天分,上大學後成為國家二級運動員。“大學舍友誇我多才多藝,我說這些都是在高中學的,他們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對於一個農村孩子而言,即便上了大學也未必有條件學習這些才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