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渴望“知識改變命運”,因為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六盤山和育才的學生比普通學校學生要更加努力。“學校創辦初期,老師們很少會在深夜12點以前睡覺,既要給學生們‘開小灶’、備課,還要負責‘驅趕’在廁所借光學習的學生,心疼又無奈。”趙保利說。
除了肯下“苦”功夫,六盤山高中年輕的“創業者”們還在教學理念方法上下“新”功夫。他們借助全國新課程改革實驗的契機,把一所剛成立的學校打造成了寧夏全區基礎教育發展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樣本學校。
家長的期盼,學生的努力,教師的壓力,化為一張張令人欣喜的錄取通知書。“第一屆高考的成績出人意料,成績公布當天,不少家長還半信半疑地打來電話確認孩子的成績。”金存鈺說。
以當年全區文科第一名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對馬世龍來說像是一場夢。“我從來沒想過命運會在高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剛進校時只想著能考上大學,找個穩定的工作,就不錯了。”他說,“我是村裡出的第一個大學生,那時村裡人根本不知道北大是什麼,只知道是一所北京的大學”。
教育扶貧的成果在六盤山高中開始顯現,這讓決策者們對這一辦學模式有了信心。2006年,另一所同樣性質的高中——寧夏育才中學在銀川市建成招生。目前,兩所學校在校生人數已超過13000人,成為寧夏“單體規模”最大的兩所高中。
西吉縣王民鄉王民中學副校長王永名說,以前西海固地區的孩子就算考上了本地高中,能夠升入大學的機會也很有限,畢竟教育質量和資源都跟不上。銀川雖說也有幾所優質高中,但由於招生分數太高,能夠進去的學生寥寥。“這兩所學校帶來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讓原本上不起高中的學生能有學上,原本上一般大學的學生能夠考上更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