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徒文參加研討會。(中評社 鄒麗泳攝) |
從戰略、經濟與政治因素來看,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乃無可避免、且必要的。從二戰結束以來,除了韓戰與越戰這兩個重大的例外,美國外交政策一直把重心放在蘇聯、分裂的歐洲、以及一向棘手的中東地區。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1991年蘇聯崩解;2011年12月美國最後一支部隊從伊拉克撤離; 2011年6月奧巴馬總統宣布美軍將從阿富汗撤離等都是巨大的變化,導致了美國外交政策的重新定位。
美國的注意力之所以轉向亞洲,既無可避免也是必要的。國務卿希拉里在2011年10月刊載於《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文章中宣布重返亞洲政策,她表示:“亞太區域已成為全球政治當中的主要動力…。它的人口幾乎佔全球人口總數的一半,其中既含括了全球經濟的重要推手,也包含了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這裡有美國好幾個重要盟國,還有像中國、印度、與印尼等崛起中的強權。”
光從經濟層面來看,美國政府其實早就把注意力轉向亞洲,因為以中國為龍頭的亞洲經濟持續不斷成長,經濟重要性不言而喻。舉例來說,2013年東亞國家與印度加總起來的GDP已經超過全世界GDP的三分之一。而早在奧巴馬當選總統之前,美國已在2008年決定參加“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這也成為重返亞洲的重要一大步。
在宣布重返亞洲政策之前,奧巴馬政府就已表達決心,將提高對亞洲的關注。2009年2月希拉里首度以美國國務卿身份出訪國外,首站就是到亞洲,這是美國第一個、也是唯一這麼做的國務卿。從她首次以國務卿身份出訪亞洲,到她宣布重返亞洲政策之間,她訪問亞洲的次數多達7次。在奧巴馬總統就職滿一個月後,就接待了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成為奧巴馬任內第一個拜訪白宮的外國元首。到2014年11月為止,奧巴馬已經第6次以元首身份出訪亞洲。
就某些方面而言,重返亞洲政策並非創舉,反而應該說是回歸到常態。從軍事角度來看,許多派駐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的美軍,實際上是抽調自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或美國在韓國駐軍。隨著美國結束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軍事活動,許多部隊也因此得以返回先前在亞洲與太平洋的駐地,也就是回歸到早先的狀態。
儘管如此,還是不斷有人質疑重返亞洲政策是不是玩真的、或者是否能夠永續?俄羅斯於三月佔領克里米亞,其後因為支持東烏克蘭的俄裔分離份子導致危機不斷,此舉讓華府的注意力又再度回到歐洲安全的議題上。在此同時,以色列為報復哈馬斯(Hamas)的火箭攻擊而入侵加沙走廊、伊斯蘭國(ISIL)崛起成為區域威脅、敘利亞與伊拉克境內持續發生戰爭、美國再度派遣軍事顧問進駐伊拉克、利比亞的動亂以及其他中東地區所發生的問題,讓人更加憂心美國會再度陷入中東泥淖之中。西非爆發伊波拉病毒傳染病,也提醒了我們,跨國性的威脅將持續不斷出現。
儘管如此,對美國而言,亞洲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區域。2014年11月4日,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再次重申亞洲的核心地位“亞太地區是這個星球上最具前景的地區之一。美國的未來、安全與繁榮都和這個地區息息相關,而且會越來越密切。”他特別強調:“美中關係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關係,同時將決定二十一世紀的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