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學者楊孟哲新書 揭日帝殖民台灣謊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05 00:55:43


 
  對統治者大和民族來講,少了一位原住民少女是無關緊要之事。當事件發生之後,台北州廳知事只表示同情,並無誠意參加在莎韻家鄉11月26日的葬禮。但事後一個月,藤田隕次郎卻來到墓前致意,次年1939年2月1日,再次前往莎韻失事的地點,獻上哀悼祭文“向官盡忠”等,再贈送一個紀念石碑“愛國乙女莎韻”,設立在事件南澳南溪旁。直到1941年,長穀川清總督感動之餘,並利用莎韻事件4月贈送一口“愛國乙女莎韻之鐘”,事後長穀川總督對朝日新聞談到:“那口鐘是為召集高砂族部落人民而敲響的”此話令人畏懼。

  如事件所敘,日軍1895年推行日本語傳習所國語政策,開始台灣原住民接受由警務廳管轄下設立蕃童教育所,傳習日本語接受日本文化輸入,企圖改變原住民傳統習俗。直到1930年台灣原住民英雄“莫那魯道”,深刻體認族群傳統文化與殖民地文化衝突之際,發動霧社事件,從學校運動會結束後起義抗日,是一種民族自覺的行為,對日帝霸權日夜累積反抗理由所在。

  事件後,日帝當局或許才開始真正思考,無論殖民地帝國用再強烈手段,訴諸武力是困難重重、難得民心,在政治統治成功的機率低。換個角度,唯有建立文化融合,透過柔軟的同化政策,或許方能打破傳統思維。以文化輸入籬笆內的一群,消除意志形態的對立,注入文化融合主義等等,達文化形式的同化目的。透過語言文化的傳播,進行人腦洗鍊,精神與文化受愛國主義催情下,滲透之後具有持續性與耐久性,選擇適用於殖民地的文化內容,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或許雙利,“奴隸不能夠太愚,也不能太智。太愚者驅使不靈,智者操控不易。因此對於台灣人民所實行的教育政策,就是已造成不智不愚,似智似愚的人才為目的。”

  台灣軍政府為了緩和台灣各民族的對立,以利日帝大東亞共同圈的大夢,如何應用台灣神話、物語等塑造削弱反抗意志,更有效控制民情焦頭爛額之際,1938年9月27日在風雨交加,惡劣的山林環境中,發生原住民少女不幸跌落溪床事件,一則並不明顯的小新聞出現在“台灣日日新報”記事“蕃婦溪流に落ち,行方不明となる”。

  名不經傳的泰雅族少女莎韻,竟然成了台灣日治時代統治末期最大的文化議題,轟動日本甚至殖民地各地,成為日本殖民統治的神話。當局運用各種傳播方法,甚至拍攝電影傳送莎韻的義舉,成為了愛國皇民化最佳的工具,震碎了多少台灣人的心靈,將莎韻神格化誤以為真。

  聖戰美展莎韻畫像

  日帝在東條英機策動一連串侵略戰爭,特別是1937年以後,中日爆發盧溝橋事件。忠良愛國皇民化教育,在殖民地宣揚人民的思想必須強力鞏固,加上台灣統治末期,日帝政府已改變一般傳統教育方式,利用新文化傳播工具。如當時被稱為“活動寫真”的電影,播送愛國精神、寫真照片介紹帝國的戰況、電台放送愛國歌謠或政令等,新劇劇情中的強烈煽情,聖戰美展美化愛國主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