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翁明賢 |
中評社南京4月29日電/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時期,國民黨延續2005年的連胡公報五大共識,建立“國共論壇”為平台,架構兩岸大三通、大交流的發展。在此一時期,馬英九“總統”秉持承認“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立場,採取“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政策,配合“兩岸政策”優先下,推動“外交休兵”與“國防弱化”的作為,引發國內朝野的辯論。雖然兩岸透過海基、海協會協商簽訂21個協議,包括:“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但是,後續的“服務貿易協議”,受到“太陽花學運”的影響停滯不前,加上2014年11月29日台灣的九合一選舉,重創國民黨的地方政治勢力版圖,有關中國對台政策也備受考驗。上述種種牽動2016年台灣的“總統”大選之後的兩岸關係走向。從建構主義角度言,國共之間透過2005年以來的互動,建立兩黨之間的和平發展的“集體身份”,但是,在民共之間沒有溝通的管道,無法有效的組建此一和平發展的集體身份。本文從影響集體身份的充分變項:相互依存、同質性與共同命運,以及必要條件:自我約束著手,分析國共集體身份的緣起,進而分析影響民共集體身份組建的問題,從而思考兩岸包括三黨之間和平發展集體身份建構的可行之道。
關鍵字:和平發展、建構主義、集體身份、同質性、共同命運、相互依存、自我約束、國共論壇
一、前言
1.從民進黨“總統”提名人談起
2015年4月15日,民進黨正式提名蔡英文成為該黨“總統”候選人,並提出有關兩岸關係的競選主軸,主要在於“維持現狀”、與美國密切溝通,以及以台灣民意為依歸。但是,蔡提出的“維持現狀”卻被質疑,內容不夠清楚,被陸委會與國民黨多方批判。2008年馬英九第一任時期,提出在承認“九二共識”下推動三不:“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政策,也被在野黨批判為以“兩岸政策”為優先,造成“虛擬外交”與“弱化國防”的現象,形成只有走向被中國統一的道路。一言之,同樣的“用語”,卻有不一樣的“解讀”,顯示問題不僅出現在於民、共兩黨互信不足,以及“維持現狀”的內涵解讀不同,同時,也顯示出如果只有國共兩黨互動,缺乏民進黨一塊,兩岸關係的政治拼圖會不完整。
其次,2005年國共兩黨透過“連胡公報”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提出“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促進協商參與國際活動問題”,以及“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五大共識。 其中的第一、三、四、五項共識,基本上從2008年以來逐步完成,兩岸進入大三通時代,相關經濟貿易協議已達21項,尤其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國共文化論壇每一年如期舉行,兩岸涉台事務最高機構:陸委會與國台辦也建立定期會面機制。最大的突破在於,透過北京的善意安排,台灣每一年都可以順利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改善台灣的國際空間參與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