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雜誌:有一些西方學者批評您的作品,比如德國漢學家顧彬,他說您用43天寫出一部小說是“不尊重語言”,德國很多作家1天只寫1頁;而且批評中國作家外語水平差,沒有開闊的視野。
莫言:我1987年就見過顧彬,他的批評我覺得有道理。德國很多作家更多是在思辨,不像我們這樣迷戀故事,思辨確實是我們中國作家的弱項,我們應該在這方面補補課。但如果小說光有思辨,沒有人物,還能算個小說嗎?
顧彬對語言的重視,我完全同意,不管你寫故事性強的小說,還是寫思想性強的小說,語言肯定都是第一要素。如果懂一門或者兩門外語,那更好啊。假 如我們能直接閱讀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小說,可能比讀翻譯的小說好得多,因為翻譯是一種再創造,有的小說可能是一流小說,翻譯過來就成了二流甚至三流的 了。另外,如果我懂一門外語,我肯定會和母語形成一種對照,在比較中我才會知道漢語哪裡比英語好,哪裡不如英語,才有可能形成語言的創新。但是沒有辦法, 現在我50多歲了,再要求我學外語,我努力一下,也許能學會問路、點菜,但要學會閱讀原文、體會原文的精妙,那太難了。我們寄希望於下一代人。
環球人物雜誌:前面您也提到,傳統作家要向網絡作家學習,您怎樣看待當下的網絡文學?
莫言:網絡文學我讀得不多,但我知道在網上已經熱火朝天了。我上過一次小說網站,發現很多網絡作家的語言十分純熟。一些活躍在年輕人口頭上的語 言表達方式,在我的交往圈子裡是聽不到的,很生動,當然有的也很玄。閱讀這樣的網絡文學,能使我與當下的生活保持一種密切的聯繫,能夠通過他們的作品感受 到我現在不熟悉的生活氛圍。比如,網絡上很多人寫的懸疑小說、驚悚小說,想象力是非常發達的。
現在的網絡文學就像早些年的網絡購物一樣,是勢不可擋的。將來文學閱讀的時間,慢慢會被網絡閱讀吃掉,人們讀小說更多是通過電腦、手機、電子閱 讀器,傳統的紙質閱讀肯定會變成一個小小的角落,但也不會完全消失,因為手捧一本書的感覺是特別的,是能夠欣賞書本裝幀的藝術美的,會有一部分讀者願意用 這個方式來閱讀。只不過,再也不會有洛陽紙貴的現象了,將來紙書肯定是不貴的。
環球人物雜誌:您怎麼看待當下的“80後”寫作?他們的生活經驗可能很簡單。
莫言:生活經驗簡單對初期寫作肯定構成障礙,每個作家的初期寫作多半是從自己熟悉的生活開始的,寫自己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物,甚至寫自己。但 寫“我”、寫學校,這點資源寫兩本小說就用光了,你不能老寫你高中那段生活。現在很多青春作家面臨著怎麼突破小我、小環境、小圈子,進入到更大的社會環境 裡、投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裡的問題。
獲得更廣闊的思想,只有通過閱讀和生活,沒有別的辦法。閱讀可以彌補生活經驗的貧乏,讀歷史可以讓你的生活往前提,讀科幻可以讓你的生活往外擴。我們看到的歷史小說,都充滿了時代意識,“80後”作家和“50後”作家寫的歷史小說肯定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意識不一樣了。
韓寒、郭敬明、張悅然、李傻傻、馬小淘,這些“80後”作家都有各自的特點。李傻傻是從農村出來的;韓寒是離經叛道的、反叛者的形象;郭敬明的 作品是建立在動漫基礎上的小說,想象的東西比較多,跟現在生活的關聯非常少;張悅然剛開始是寫女性的情感經驗,現在也在慢慢擴展。他們還是形成了各自的風 格。
|